Powered By Blogger

2005-10-24

格林斯潘是一个称职的央行行长吗?

格林斯潘是一个称职的央行行长吗?
www.thebeijingnews.com ・2005年10月18 

  2005年10月中旬,格林斯潘来到中国,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也将是作为美联储主席最后一次来到中国,因为明年1月31日,他就将以79岁的高龄谢幕。

  很多人认为,格林斯潘是华尔街近18年来惟一谨记的名字,他是美联储历史,甚至是近代以来经济决策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但是,事实真是这样吗?

  央行的主要职能是控制通货膨胀

  中央银行的职能很简单,就是全力遏止通货膨胀这只猛老虎。格林斯潘也表示,该目标为其奋斗宗旨。《华尔街日报》更指出,联储局只有一个任务,就是维持价格的稳定。微调经济增长并不是联储局的任务。

  而对付通货膨胀只有一个武器,就是央行加息。

  但长期以来,格林斯潘很不情愿加息,理由是通货膨胀在控制之中。可格林斯潘的算法不对,并没有反映出三大物价的上涨幅度。三大物价是:房产、学费和医疗。三大物价不停飞涨,而格林斯潘说通货膨胀指数已经将医疗、教育和住房等包括在内。但这又说明什么?许多商品或服务并非必需品,消费不起可以不消费,而医疗、教育和住房却是每个家庭早晚避免不了的。此三项的涨幅或许淹灭在其他物价上涨的综合指数中,但落实到每个家庭则是一笔很大的费用。今天,世界人民头上也有三座大山,就是学费、医疗费和住房―――美国人民不例外,美国中产阶级也不例外,三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美国医疗、教育和房产三大物价飞涨

  与2003相比,2004年生活在贫困线下的美国人增加了110万,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增加了80万。没有医疗保险或许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其中根本的一条,就是保费太高,美国许多人无力或无意支付这笔开支。

  学费也如脱缰的野马,以每年数千美元的速度疯涨,几十年没有停过。但学费的问题比较复杂。即便利率上调,学费可能也难以降下来。这里有个供求关系。

  虽然现在大学不少,但单就名牌大学而言,那都是垄断―――哈佛、普林斯顿、耶鲁、斯坦福都只有一所。即便不是绝对垄断,名校的招生名额总是供不应求。而为了子女能上名校,父母大多不会被高昂的学费所吓倒,砸锅卖铁也要筹齐学费。普通高校生源要差一些,但也不愁没有学生,学费方面也可以搭顺风车,跟在名校后面涨。

  学费疯涨,房价也疯涨。2005年美国房价的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高了13.8%,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很大程度上,这要归功于格林斯潘的低息政策。利息低,买家和炒家才能筹到低成本贷款兴风作浪。房地产泡沫已经形成,但格林斯潘一直按兵不动,不肯大幅度提息。他一口咬定,联储局无法发现并安全地消灭资产泡沫。格老的高见是,决策者应当尽量保持市场的灵活,尽量减少监管,以便泡沫破裂的时候,经济有更大的承受能力。

  美国股灾与房价飞涨的主因可能在于低息

  格林斯潘是华尔街的忠实代理人,曾长期在金融界从事经济咨询业务,还担任过摩根银行的董事。2000年美国闹股灾,多少家庭在股市碰得头破血流,不少人赔光了养老金。

  当初股灾,原因之一就是格林斯潘迟迟不肯涨息,为华尔街的大佬们提供廉价资金。股灾之后,美国要求反思的声音不小,但格林斯潘并不悔改。股市尚未完全恢复元气,在其纵容和鼓励之下,美国又轰轰烈烈地搞起了楼市。

  美国房价如此飞涨,许多人已经开始紧张。《华尔街日报》一向站在美国大资产阶级立场上说话,为格林斯潘的减息政策加油打气。

  但这回《华尔街日报》也感到格林斯潘的问题了。2005年9月20日,该报发表社论指出:"过去两年中,联储局的流动性太强,实际利息为负增长。"但格林斯潘仍然表示,"货币政策,乃至所有经济政策,只要是长期成功有效,就会相应地减少经济的波折,因而人们也会忽略信贷风险和利率。"这完全是在为自己涂脂抹粉。不过,他本人也不得不承认:"极度乐观极度悲观,两者交替出现,并因此产生了不稳定。"格林斯潘反复强调:"成功稳定经济的本身,就带有风险。或许这是经济决策中最有讽刺意味的。"在这里,问题给他说得轻描淡写,而且好像做了好事,但却有了一些坏的结果,至少是好心无好报。但格林斯潘的话已经带有几分无奈了。

  后格林斯潘时代美元利率可能走高

  不管格林斯潘是否承认,通货膨胀这只恶魔又在许多国家抬头。石油价格的飙升带动整个物价。

  北美高级饭店的客源不错,店房2005年第三季度提价8%.德国人比较害怕通货膨胀,他们历史上为此吃过很大苦头。但这次德国也扛不住了,火车二等车厢的票价拟提高2.9%,头等车厢的票价拟提高4%.德国一家面包连锁店则准备将面包卷提价10%,理由是因油价上涨,运费等相关费用增加。

  面对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格林斯潘在美元的利率问题上也不得不有所松动。2004年夏,美元利率仅为1%,46年内最低。目前美国的短期利息已经增至3.75%.但美国许多人认为,这还不够。有人预期,到2006年中,美元的利息可能涨至4.5%.但这,已经不是格林斯潘自己所能控制的了。

  □朱伟一(北京学者)
 
 
随感:美国这个国家的问题一样很多,有的也非常严重。作为普通老百姓,永远都是弱者,在哪里都一样。象我认识的那位死活赖在芝加哥,傍着一位白人sugar daddy的中国money boy,以为在美国是天堂,是心中的理想国,是一片乐土,结果他失望了,大失所望。因为他知识的贫瘠、视野的狭窄、思维的狭隘,眼光的短见,终于让自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作为gay,作为一个新移民的少数民族外来人口,还作为一个白人老头的附庸,他的"快乐"美国生活又怎样呢?

2005-10-23

从中国来到美国的某些中国gay们

我所认识的一些来自中国的男同性恋们自从到了美国之后,就想尽一切办法赖着不走,或找个sugar daddy傍起来(比如现在在芝加哥的那位仁兄),或一定想办法找到工作(即使所学专业很难就业,也要做最后尝试,此仁兄我这里暂且不提其尊姓大名,他现在暂时在西岸的某个城市)。

我觉得他们真是既可笑又可悲,但是不可怜,因为他们是自愿的。

美国实际上是个很保守、传统势力很强的国家,而且现在正在越来越回归传统家庭文化,社会对待gay的态度其实根本不开放,也不够友好。但他们认定美国就是gay居住的理想国度,令我不解。可见他们还是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文化,根本不真正了解美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再有,美国是个"右派"国家,有钱人和主流文化圈子里的人的利益是最受保护的,作为少数民族还是gay,永远都是边缘人类,混碗饭吃姑且还行,但是不会遭人正眼看待。美国的情况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老百姓也永远是被统治层愚弄的对象和为执政政府买单的"冤大头"。这种冤大头可能当得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比在中国要"体面""舒服""顺心"一些,于是乎,这些自以为找到"天堂""避难所"的来自中国的gay们就绞尽脑汁要在美国赖下去。从中国极右政党统治的社会跑到美国--另一个右翼政党统治的社会,来个换汤不换药的"变化"。

那位在芝加哥的仁兄,以为自己找到了生活的归宿,找到了真正快乐的生活,结果呢?却掉进了另一个囹圄,这一点他自己心里也再清楚不过了,因为快不快乐,是无法假装的。为了能住在别人的家里省自己的房租(不能名正言顺,只能终日以老板和雇员的关系相称,或者叫对方uncle[大叔]),为了得到uncle/sugar daddy给他的工作,只好每天在daddy面前卖笑、陪笑,还要陪睡觉、陪玩,凡此种种,正所谓"全陪"。另外一方面却是,在daddy不在身边的时候,比如,独自回中国时,大肆约见gay网友或去gay bar找人睡觉、打发时间,为的就是那最后的性的发泄,补回和daddy在一起时失去的真正快乐的性生活,同时也是让他自己空虚、畸形、极没有方向感的心灵得到一丝慰籍和充实。

回国时,不但可以顾佣风雅和小资一把,作为从中国输出的“国际卖货”还能在那些国内的小卖货(money boys)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品味"和"财力",感觉一下被人羡慕、“推崇”和追随的"快感",满足一下那点可怜的虚荣心和自尊心。因为在他内心深处,他明白:在美国的日子过得那么惨,那么下贱,那么累,心灵那么不自由,那么不被人重视,还是在国内才可以找回一点点做人的尊严。

他当初在北京,还没去美国之前,一向都是很有用心的与一些年纪较大,事业成功的外籍白人或黑人gay交往,为的就是一旦能够得到“宠幸”,便可以实现“远嫁”美国的梦想。他的父母还以为自己的儿子在美国多么有本事,多么有出息,能混成现在这个样子,其实哪里知道那宝贝儿子内心的苦衷呢?

他的父母成天抱怨中国社会这个不公平,那个不顺眼,中国一切都不好,美国一切都好,[最经典的是:那位老母,为了能适应在美国的探亲生活,在出发前两个月就开始做适应性训练,每天喝冰水。后来在美国见面时跟我说:吃凉的东西好,对身体好。我暗暗觉得甚是滑稽可笑,让他们去吃吧,我可要吃暖的东西,因为我不想把自己的胃搞坏。因为中国人的胃从小就是吃热食物长大的。]

试想到了美国他们就能彻彻底底的开心了吗?当然更不会了,作为外来的人口,还是华裔,又是老人,在美国社会里完全是弱势群体,他们只会更苦恼,更郁闷。不过我看着那二老整天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不断发牢骚,一脸不高兴的样子,我反倒更开心了,因为他们的心态最终会导致他们疾病缠身,早日入土为安。到那时,他们也许能获得永远的快乐,不过这很难说,因为到了另一个世界,他们兴许依然是发牢骚最多的人,照样一脸的仇怨和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