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06-12-07

你需要相信些什么?(一)


中国 > 评论

你需要相信些什么?(一)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许知远
2006年12月7日 星期四

他看起来有三十五六岁,留着短短的寸头,矮胖的身体正好挤进座位里。飞机起飞前,他一直在打电话,用的是摩托罗拉出品的"明"手机,谈话里充满了"市场份额"、"客户需求"这样的词汇,在饮料服务开始之前,他在读一位明星教授刚刚出版的《品三国》,吃完饭后,他靠在座位上闭幕养神,一颗接一颗、一遍又一遍的数他手中的念珠,厚厚的嘴唇轻轻的蠕动着。


在飞机上、在汽车上、更多的是在餐桌前,我听到了那些一分钟前还在讨论新的商业机会的人,谈起了他最近的五台山之行,或是他对于南怀瑾的看法。一些人还会提到,海南航空的总裁陈峰是一位佛教徒,年轻的首富黄光裕信奉天主教,青岛双星的领导人汪海甚至说出了"让观音为我站岗"……佛家、道家、基督教,或是那个笼统得谁也说不清的"国学",蜂拥而至。


这些谈话总是支离破碎的,在经过一翻缺乏逻辑的云山雾罩之后,它总是要回到那句感慨:"人还是不能没有信仰"。这种餐桌上的闲谈,蔓延到商业报纸与商学院的课堂上,人们抑制不住的要谈谈"心灵的问题"。


和这个潮流并存的是慈善业的突然兴起。社会企业家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开始四处泛滥,我记得在一次拍卖会上,人们坐在铺着雪白桌布的桌子旁,一边喝红酒,一边观看幻灯片里山区儿童的那些充满渴望的面孔,耳边是《让世界充满爱》的旋律。我多少觉得,那空气里飘荡着某种煽情和虚伪。


我们是一个喜欢追逐风潮的社会。大约十年前,是经济学家们最活跃的时刻,"经济人"是如此时髦的词汇,一个认定是有主见的人喜欢这样开始讲话:"按照市场需求"或是"就本质而言,这一定是利益上的考虑"。似乎出于中国社会长期公有制带来的压抑的报复,人们四处公然宣称"自私自利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们对于事务的视角都转化成经济式的,还记得人们曾经多么津津乐道于这样的说法: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就像公司与公司间的竞争,总统就是首席执行官,利益的增减是唯一评价的工具……人们引用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为利己主义辩护,却很少提及他的《道德情操论》。


十年后,一切发生了慢慢的转变。这真是充满反讽的社会图景,在我们的少林寺方丈将自己塑造成首席执行官,将佛教遗产转变成市场价值时,那些一直挣扎在金钱世界的人开始大谈信仰与社会责任。


用"社会的价值失序"来做笼统的解释,是草率和懒惰的。现在,几乎人人都承认了这一点,昔日的意识形态已经失效,对金钱的崇拜只可以充当短期的替代品,人们需要些别的,以为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赋予意义。而一些关于精神世界的空洞讨论于事无补。我们不可能将基督教真正移植到中国,也不可能回到古代中国,复苏我们的祖先的价值观。指责一个社会缺乏什么是容易的,给出一个所谓的解决方案也并不难,但真正的改变却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你必须有一种充分的现实感,理解、同情这个社会的现状,试图改进它,并知道怎样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我甚至不该进行如此宽泛的讨论。我越来越发现,我们的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单一性思维,妨碍我们建立一种健康、多元的价值观。那种浪漫主义的语调容易打动人,令人热血沸腾,却也容易导致我们对世界的简单化看法,并演变成莫名其妙的激进主义。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主题,把讨论的范围缩小到商业世界的对价值的渴求。商人群体对于宗教的热衷,除去盲从的成分以外,的确是因为集体性的精神资源的匮乏。在过去的三十年中,驱动今日中国商业世界形成的力量,主要来自于物质上的饥渴感,商人们往往是来自于社会边缘,被一种改变贫困的热望驱动着,开始了一场幸存者游戏,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对新兴财富充满着不信任的社会环境,并深深的受制于政治力量的影响,进而发展出一种幸存者的商业哲学――人们用继续生存下去的疲于奔命,取代对于商业活动的意义的思考。当最初的饥渴感逐渐被满足之后,对于其中最杰出、最有成就的一些人来说,自我实现感与民族主义可能充当继续的推动力,伴随着中国进入世界舞台,它唤起的今日的自信和昨日的自卑,个人与民族的情感奇妙的混合在一起,它所提供的力量仍是强大的。但对于更广阔的商人群体来说,他们还需要一些新的价值观,来确信自己日常活动的意义,并给予自己不断的新的激励。


(待续)

《2006:中国纪事》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共有 6 条评论 |

2006-12-08 01:13:47 johndao

很好的反思。在我们这个有着最多人用着全世界最时髦的手机、数码相机、手提电脑的社会,是时候思考一下这问题了。希望会有多元并包容的答案,就像伟大的春秋时代,多元而相互争论的思想,让我们成为了一个有了自己独立个性与大脑的民族。但却不希望出现一个一统天下的所谓“亚洲价值观”之类:)

2006-12-07 10:06:24 hopedie

让我想起了洛克菲勒,那个敛财与慈善集一身的人,他也有信仰支撑自己的行动;索罗斯更愿意称自己为一个哲学家.....中国的企业家需要真正的进步

2006-12-07 04:34:19 anonymity

许先生,我实在很佩服您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每篇文章看起来都好似文采激扬,词藻华丽,但在这些堆砌的文字之后,我不知道您到底想表述什么……

2006-12-07 03:46:53 Castingsong

我也是从事商业的人, 有很强的文化需求. 但中国经过多年的战争,浩劫和商潮, 当今的市场上实在没剩下多少文化东西. 只有那些底蕴深厚的宗教还保留下了很多核心的值得人追求的价值.

2006-12-07 12:05:55 qyxsd

在为生存而存活的时候,去谈精神,是不现实的;而当一部分人越过物质需求的阶段,环顾四周,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却发现同道者甚少,于是便出现了相当多的假国学. 任何一种精神信托或信仰,都不是暂时的,是长久甚至是终生的.我们没有找到,因为我们还没有信任的基础,更没有信仰的习惯. "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式的传统势力渗透在工作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信任来自相对公平,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拿什么去建立信任?又拿什么去坚持信仰?也许,唯一的信仰就是权名利.

2006-12-07 10:19:27 TRUYA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信仰,这应当是有识之士应当警惕的问题,目前社会固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而许多教条并满足人民对于飞速变化的社会的信仰需求,我们现在信仰贫乏并且混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