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14 00:43
[转载]不当房奴──中国中产阶层的心声
在高楼林立、豪华公寓层出不穷的深圳,邹涛不经意间成为了抵制房地产市场的英雄。
这是一场大胆的民间运动,目的就是要压低过高的房地产价格。邹涛表示,在抵制买房的过程中,他曾经被深圳警方找上门,遭到过电话恐吓--但同时也获得了全国民众的支持。
邹涛表示,自从4月份在网上发出"不买房行动"公开信、呼吁深圳市民在房价高企之际不要买房以来,他收到来自各地表示支持的反馈超过15万份。这位现年32岁的高尔夫设备经销商显然是激起了普通民众对财大气粗的地产开发商、以及在背后支持开发商的当地政府的强烈不满,在他们的助推下,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让很多居民只能望洋兴叹,而与此同时投机商持有的大量房产却处于空置状态。
"数百万中国人在支持你,"邹涛的手机上闪现出这样一条短信。
邹 涛对房地产市场的抵制表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已经激怒了一向不闻政治的中国中产阶层。高企的房价进一步拉大了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而此前中国已被认为是世 界上最欠平等的国家之一。深圳市新建公寓的平均售价在125,000美元左右,相当于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专业人员10年的工资。
房地产市场过热已经增大了中国部分大城市出现房地产泡沫的风险,从深圳到上海再到北京,房地产价格已是涨声一片。
在农村,当地政府不时接到农民的投诉抗议,因为无休无止的城市扩张夺走了他们的土地。在城市中心,很多居民对自己的楼房被强制拆迁、以便为高档住宅让路感到义愤填膺。现在,过高的房价又导致愤怒情绪蔓延到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中产阶层中。
在房价飙升的背后是中国二十几年高速增长过程出现的一对矛盾问题。一方面,中央政府担心收入差距过大会引发社会动荡,因此极力想开发大众负担得起的住房;而另一方面,对于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互竞争的地方政府,它们严重依赖向开发商出售土地获得的收入、以及从高档房地产交易中收取的税收。他们的兴趣就在于实现利润最大化。
邹涛的不买房运动得到众多人士的支持,在深圳一家高科技工厂工作的32岁的经理David
Huang便是其中之一。
多 年来,Huang和他的妻子一直在存钱准备买房,希望让儿子有一个更大的活动空间,他们的儿子今年七岁。去年年底,他们攒够了可以买一套三居室住房的钱。 但是Huang说,他工作很忙,将签约买房的时间一拖再拖。结果他的拖延让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坐在一家咖啡厅里,手指著天花板说,1月份到现在这套房 子已经涨价40%。
在供给如此充足的情况下房价何以持续飙升?"主要是投机行为和开发商操纵所致,"Huang说,目前他们一家仍在租房。"如果开发商想要一个合理的利润,我完全可以接受。但是现在的价格太离谱了。"
目前住房市场充斥著各种各样的资金,其中不乏大量的投机者,包括来自台湾和香港的华人,外资企业经理以及大城市中已经拥有住房、同时还要贷款购买更多房产的职业经理人。很多人坚信外资企业将继续涌入中国,驻华的外国人会将大城市许多空置的公寓一抢而空。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驻香港的地产业分析师谢昭平(KennyTse)估计,25%-40%的城市新屋购买者选择了用现金一次性付清房款的交易方式。
但Huang要想买房,每个月就不得不把800美元的工资掏出一半、偿还按揭贷款。他说,这怎么可能,还要为医疗以及其他不时之需作准备,中国的社会保障太微不足道了。背上这样的贷款就意味著"我不能失掉工作,不能生病,"他说。
中 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并不提倡拥有私人住房。共产党掌握著所有个人财产,企业向员工提供补贴住房,员工只需缴纳微薄的费用。但1995年,中国领导人在广州率 先设立房屋私有化试点。省政府授权国有企业将房屋以较低价格出售给员工。不久,该项目在全国推广开来,私人住房市场也随之成形。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鼓励扩大住房贷款,从而掀起了新一轮建房热。除了为减轻企业负担,政府还希望通过房屋私有化带动整体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从家装到金融服务等一系列行业的腾飞。
蓬 勃兴起的房地产热潮甚至已经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影响。由于房地产建筑业的推动等原因,中国消费了大量的钢材、铜和水泥,从而推高了全球的商品价格。与此同 时,贸易顺差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现金,国有银行迫切希望发放贷款,这进一步刺激了建筑业和房屋的购买行为。如果不把贷款发放到购买房屋的投资者手中,那么巨 大的现金基本无处可去。目前银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25%。
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房地产市场的火爆程度,房屋装饰零售商宜家(IkeaInternationalAS)刚刚在北京新开了一家家居超市,规模仅次于在瑞典的旗舰店。
但目前尚不清楚房地产的火爆局面会持续多久。部分经济学家警告说,中国的城市正面临房屋供大于求的局面,价格可能会出现大幅下跌。而更为乐观的人士则打消了这种担忧,称尽管大城市的房价明显上涨,但全国的房价同上年同期相比仅上涨了5.5%,同城市职工工资的增长幅度差别不大。
而让人更加难辨对错的是:中国缺乏西方常见的许多详细的房屋统计数据,如空置率、待售房屋和二手房屋价格,等等。数据的匮乏会令可能的买家在遇到花言巧语的推销时上当,也会令开发商自己无从了解供大于求的程度。
预 计上海新住宅的空置率可能高达25%,不过官方数据显示,每年仍有25万套左右新住房涌入市场。供大于求已导致上海郊区的房屋价格开始下降,经过一轮上涨 后去年下跌了25%。与此同时,在北京,房地产价格因为2008年将举办奥运会而正在走高。但豪华房屋的租金却在下降,显示房价主要是受投机性买盘而非实 际需求所推动。
负责管理香港Lim AsiaAlternative Real Estate基金的卓百德(PeterChurchouse)预计,情况将会变得糟糕。
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力度可能会远远大于90年代末的那次,从而重创中国经济。今年的房地产投资可能会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世界银行(WorldBank)估计,中国大型银行贷款的20%至30%都流向了房地产领域。房屋市场出现问题可能会让这些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贷款。
中 央政府已经采取措施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上个月,有关部门宣布禁止新别墅的开发建设,这是迫使当地政府增加低成本房屋建设,打击投机者的众多举措之一。对 于购买不足5年的住宅,国家将对利润部分征收20%的资本增值税,以及根据总销售价征收5.5%的营业税。政府还提高了贷款的最低首付比例(从20%提高 到30%),并规定开发商必须将新项目的70%用于建设小户型房屋。但新规定存在很多漏洞,中国政府过去遏制房屋价格的种种努力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房地产繁荣带来的利益只流到了少数人手中。在英国会计师胡润(RupertHoogewerf)编写的2005年中国富人榜中,前20位中有一半都从事房地产行业,每个人的财富都在5亿美元之上。
但根据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Normal University)一个研究机构的数据,在北京,有70%的人无力购买房屋。比如32岁的软件工程师PriceWu,他的月薪约合1,000美元,在中国属于高收入阶层,但即使他也要在能够负担得起的位置购买房屋。
Wu说,去年他和女友分手了,因为女朋友坚持要在结婚前购买一套满意的房屋,而他不愿意承担这种经济风险。他的要求并不高,"我不想要别墅,仅仅是一套非常普通的商品房就够了。"
Wu对开发商玩的游戏已经深感厌烦。他说:"他们会告诉你只剩下五套房子了,如果现在不买,就没有了。"
他并不认为邹涛的不买房行动会导致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但他希望至少会稳定房价。他还说,如果老百姓团结起来,显示出他们的力量,那就没有什么改变不了的。
在与开发商斗争的过程中,邹涛发现他已经从消费者权益鼓动者越线成为了政治活动家。在中国,一些最大的开发商都有当地政府作后台,同国有银行关系密切。
曾当过兵的邹涛出生在中国中部湖南省的一个贫困农村中。他说,他是带著一种保护弱势群体的感情长大的,经销高尔夫设备只是为了给他的消费者权益活动筹集资金。
他的维权活动使他在深圳小有名气。去年9月,在讨论提高停车费的一个公开听证会中,邹涛出示了他自己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他调查的12,301人中,有85%的人反对涨价。最终,政府取消了提价计划。
对 于在最新维权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他并没有心理准备。他说,上个月,当他准备登机到北京向总理温家宝递交抱怨城市居民已经成为开发商"房奴"的信件时,便衣 警察在深圳机场拘留了他。邹涛说,他被关押了一夜,第二天才得到释放。他踏上了当天飞往北京的头班飞机,向国务院(StateCouncil)递交了请愿 书。
邹涛还碰到了其它方面的麻 烦。由于手下的员工先后受到匿名电话威胁,出于为他们的安全考虑,他不得不先后解雇了最后这15名员工。他在市中心的办公室过去摆满了Titleist高 尔夫球和MacGregor运动包的样品,但现在几乎是空空如也了。他说,几天前,有人显然在他的轿车后轮胎划上了细口。他说,一位看到损害之处的技师告 诉他,这样的轮胎可能会在高速行驶时突然爆裂,引发事故。
身著黄色高尔夫衫和休闲裤的邹涛缩在老板椅中说:"有许多人都恨我,他们认为我偷了他们的财富。"
香港卓越集团(ExcellenceGroup)在深圳建设的最新写字楼──52层的卓越时代广场(TimesSquare)的营销策划部总经理李宁对邹涛的行动持谨慎态度。他说,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我支持他说话的权利。
李 宁认为,深圳房地产价格不断走高的原因之一在于当地政府,他称,深圳市政府错误估计了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爆炸性增长。现在,深圳共有 1,200万人口,但在高楼林立的市中心与广阔的郊区之间的公共交通非常不足。结果是人们都争相在市内购买住房。李宁说,价格的暴涨暴跌对我们不利,我们 需要的是稳定。
就在邹涛在他的博客中号召采取"不买房行动"后不久,国营的《中国青年报》对9,000人进行了一项网上调查,询问他们对此事的反应,结果有79.1%的受访者表示支持这项倡议。
Andrew Brown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