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09-06-02

廿年

廿年

一、

二十年前,我七岁。

几乎已经记不得发生过任何事。只有零星的画面在记忆里若隐若现。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正常的世界观仍然尚未全然建立,所以一切异常也就不会留下任何深刻印象。譬如我能清楚地记起在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姓名是需要背诵并考试的内容(有趣的是这门课程被称为思想品德课)。而这个姓名在一夜之间忽然在一切角落消失得干干静静,这件事却并未引起我的任何诧异,仿佛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一般。

但是类似的事情终究再也没有出现过。自我懂事之日以后,一个和谐的世界面貌就被天经地义地烙进了脑海,以至于一切超出日常逻辑的史实都需要借助想象力才能被接受下来。我记得我长大了一点的时候曾经问过父亲文化大革命是什么,父亲回答说:那是共产党请人民群众提意见,结果意见太多太尖锐,于是共产党就愤然发动了一场镇压。——现在想起来,这说的似乎应该是反右才对。父亲大概是因为觉得文革实在是难于对一个孩子描述,就用这个相对简单的事件替代过去。可是即便如此,我也完全不能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它听起来实在不像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这无关是非对错,只是全然不合逻辑而已。

在我的人生(以及和我同时代的人的人生)里,社会是一个平静的背景,一切冲突和纷乱都是可控的和暂时的,终究要湮没于静默之中。每个人当然都应该顺利完成必需的学业,然后进入职场,结婚工作退休,走完一生。当我第一次发现在自己的国家里直到今天为止都在事实上并不存在任何一代人真正完成过这样一个"平凡"的人生轨迹时,我心里的惊异难于形容。

有些事实要等我长大之后才能得以慢慢消化和理解。我很久之后才意识到,我和那个纷乱的不合逻辑的中国离得有多近。那些曾经用皮鞭抽打过自己的老师的中学生们,那些曾经在种种神圣的名义下互相残杀的年轻人们,那些在我生活的同一片土地上发生过的同胞之间的斗争和流血,和我自己的人生其实只隔着一层窗户纸的距离而已。同样地,我要到很久之后才能意识到就在我的童年时代,在我所生活的城市和许多别的城市里,这样的流血事实上并未停止。

尽管后来它们确实戛然而止。

我常常觉得,真正理解任何历史事件的最好方法,是把自己假设为彼时彼地的普通一员,然后推测自己有可能会作出怎样的反应。要知道反右究竟意味着什么,只需要假设一下自己生于四十年代,然后自问依自己的性格在57年会有什么遭际。要知道下乡是怎样一回事,也可以不妨问一问生于五十年代的我会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自己人生轨迹的巨大转折。即使我仅仅早出生十年,我也一定不免于会在二十年前的那个夏天出现在那个广场上,经受那些标语、口号、呐喊、以及最终是枪声的洗礼。我会怎么做?而此后的人生又会如何?这问题离我事实上是如此之近,虽然它看起来好像只是一段遥远的历史残像。

既然归根结底从未有一代人享受过像我这一代人迄今为止所享受的平静人生,那么它就不能被当作常态,而终究只是一种稀罕的幸运。中国已经有几百年都不曾享受过这样的幸运,没有人知道它会延续多久。这里的关键在于,五十年前、三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的那些悲剧究竟会不会有朝一日卷土重来。毫无疑问,这样的问题从来也不曾被认真讨论过,包括提及在内都是被禁忌的。

二、

十年前,我十七岁。

我仍然清晰地记得那个下午,1999年5月8日,周六,我刚从外面打工归来回到校园里就听到了这个惊人的消息:美国人轰炸了我们的使馆。请原谅一个尚未真正成年的男生的政治不正确——我的第一反应是激动。

我那时正是北大一年级的学生,高中毕业时选择北大似乎毫无犹豫可言。一所学校有传奇,有理想,有未名湖,有三角地,我怎么会有别的选择呢?

在三角地,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已经贴了出来。周围人影纷乱,所有人都脚步匆匆神情热烈,一种正处于某个历史性事件的核心地带的自豪感迅速占据了内心。我为美国的轰炸感到愤慨,我为同胞的牺牲感到悲伤,可是更重要的是,这一刻,我正站在一所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无数关注的学校的中央,周围是一群和我一样情绪激昂的同学们。课程似乎不重要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罢课这个词真的被反复提起过),一切时间观念和校园戒律都消失了。这是非常时刻,一切不寻常的事情都是可以被接受和容忍的,这是生活节奏消失的一刻,是"日常生活"这一观念边缘之外的地带。这让我觉得兴奋。

也许甚至是觉得热血沸腾。

当晚就有去美国驻华大使馆游行的动议,然后人群的意见立即分成两派,一派主张立即动身,一派主张"要理性"。主张理性的同学们声嘶力竭地宣传自己的理性,而主张立即动身的同学们气愤地指责这种理性是软弱,可是终究也没有立即动身。似乎确实有一小部分人连夜赶去了使馆,但是大多数人在吵嚷中消耗了太多时间和精力之后发现实际上妥协已成定局,于是最终的结论是第二天一大早去使馆,当夜只在校园里游行。

我完全不记得晚饭吃了什么,但是我记得我参加了入夜后校园里的游行。有人提议过游行队伍越出校园直接上街,但是被以不合法为由否决了。于是,在午夜,队伍浩浩荡荡地在校园里开始巡行,我也浩浩荡荡地走在其间。当一个人从属于集体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就是集体,他的嗓门比平时要大,他的步伐比平时更坚定,他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尽管只是其间的一个原子而已。我们的口号嘹亮地回荡在校园上空,时不时从周围的宿舍楼里传来叫好声应和。口号都是四字一句,我不知道领口号的同学是全凭即兴发挥还是手中有提示,总之似乎可以持续很久都不重复。

直到一句我从来都不喜欢的口号几乎就要从我口中大声喊出来的时候,这个超现实的夜晚对我来说才嘎然而止。我忽然惊愕地发现这一刻是多么不真实,而我全然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第二天我还是参加了去使馆的游行。因为不只有一个高校参加游行,通向使馆的小路被挤得满满当当。所有的队伍都只能排队等候,等待的时间是如此之长,以至于大家只能尴尬地站在原地无事可作。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轮到我们接近使馆,建筑的墙壁上有斑驳的墨水印记,据说是有人用墨水瓶砸出来的。我已经完全不记得在使馆外示威的情形究竟如何,只记得我们必须尽快结束,因为后面还有人排队在等。

等到离开使馆大家要坐车返回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我其实没有任何义务要和大队伍一起返回。那是个星期日,我在学校没有必须要做的事情,而结束后的游行队伍已经不存在任何集中行动的纪律需要遵守。于是我一个人离开队伍来到长安街上,意识到那个下午我可以在街上随心所欲地闲逛。周日的长安街和使馆门口相比显得格外空旷祥和,人流和商铺都一如往日现实美好。我走在街头,心里无比快乐。

三、

今年5月21日的纽约时报报道说, 4月30日,北京大学的32630名同学收到了来自校方的短信提醒,警告大家在敏感时期谨言慎行。

这件事没有引起任何波澜——因为事实上这则短信并不存在。这篇报道本身被张贴在北大未名BBS上,引起的反而是针对纽约时报的声讨。中国已经不再是二十年前那个会把自由女神像竖立在天安门广场的国家了。

无论以怎样苛刻的标准审视,都没有人能否认今日中国在政治宽松程度上同二十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并且仍在缓慢的前进。这是个吊诡的现实,因为这种渐进改良的模式似乎正是二十年前许多知识分子的核心诉求。那么那场鲜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如果它并未在历史上发生,是不是中国今天的前进轨迹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部分借助于互联网的帮助,今日中国已成为言论的汪洋,纵然仍受限制,但是终究早已不是西单民主墙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发言,大声地发言,争先恐后地发言,义正词严地发言。谁说新世纪的年轻人不关心政治?任何一条引人注目的新闻后面都充满了或许连正文也没有耐心看完的急不可耐的评论者的回复,任何一起有争议的刑事案件都能成为各大论坛爆炸性的主题,这样的情形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唯一没有改变过的现实,是仍然没有多少人愿意在吵嚷和自我宣泄之余,花时间去倾听,去自我怀疑,去心平气和地讨论一件哪怕并不重要的事情,然后在妥协和宽容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我们其实一直都还是生活在由口号和标语、同志和敌人构成的世界里,生活在每件事情都非对即错非此即彼的逻辑之中,生活在靠嗓门和口水、挖苦和批判来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这既是我们追求政治文明的方式,也是我们对政治文明的向往。——它已经近乎前所未有的实现了。

毫无疑问,对手无寸铁的年轻生命的屠杀是不可原谅的罪恶。但是对二十年前那场悲剧的受难者的同情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它实际上并未在嗣后的岁月里起到任何启蒙的作用。既然连基本的讨论和反思都成为禁忌,那么中国的任何进步无论如何也无从归功于此。

这里最值得悲哀之处在于,在那场悲剧的对立双方身上,反映出的是同样的思维方式。它简单粗暴,整齐划一,对自己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对自己的对立面冷酷无情——尽管那对立面事实上只是自己的镜像而已。我们确实继承了那场悲剧的遗产,但不是因为它的流血和牺牲本身,而是因为它所未能解决的问题,也是在此之前更长一段历史之中都未曾解决的问题,仍然在今天以新的面目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个旧的中国——以八十年代为尾声的中国——的阴影其实从未远去。它不仅仅笼罩着那场斗争的胜利者,也笼罩着那场斗争的失败者,甚至笼罩在今天许多已经不再了解那段史实的新一代年轻人身上。它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让今日这几百年来都未曾出现过的崛起机遇毁于一旦,因为它的土壤从未消失过。



注:就在本文完成的同一天,大量国外网站(包括twitter)被GFW封锁。本文在豆瓣上的镜像也在当晚被删除。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Tuesday, June 02nd, 2009 at 6:10am and is filed under Diary.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31 Comments

  • At 2009.06.02 07:36, StYi said:

    毕竟娱乐时代,一切革命不可能有狂欢之外的可能……

    • At 2009.06.02 23:07, eyesopen said:

      其实我觉得娱乐时代才不可能产生激烈的革命。。大家都各自娱乐去了。二十年前的中国无论如何称不上娱乐时代吧。

  • At 2009.06.02 08:16, dqu said:

    木遥,

    你那个"真正理解任何历史事件的最好方法,是把自己假设为彼时彼地的普通一员,然后推测自己有可能会作出怎样的反应"的想法,是建立在能够得到足够有关历史的相对不太离谱的知识的基础上的。可是往往,我们连这种知识都无从获得。

    其实今天的言论自由度和政治宽松度,是差于十年前的,除却90年代初的那一两年,甚至也是差于87年以后的任何时间的。就在那件事发生之前的几个月,我可以在班里的政治课上随便讨论今天在互联网上不能讨论的问题,那是在人大附中,虽然属于中学中凤毛麟角的自由,毕竟还是可能,大学生中对社会的批评自是开放随便得多了。

    • At 2009.06.02 08:32, 木遥 said:

      我理解你的意思,但是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我那段话的意思完全不是说一切历史都可以被轻易的重现,而只是想说,只要付出一点点想象力就能看到那段历史离我的距离比它表面上看起来要近得多。

      你也许不能很直观的理解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慨——也许你会觉得这是不着边际。毫无疑问,即使你和我关于那件事获得了完全相同的知识,我们对它的感性认知也一定大不相同,因为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它是一件完全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和文革、反右乃至解放都没有本质的区别。对你来说再自然不过的切肤之痛,对我们来说是完全不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我需要"付出一点想象力",才能够理解在我身边仍然有人在流血这件事情的真实含义。

    • At 2009.06.02 08:41, 木遥 said:

      至于言论自由度,这是难于直接比较的事情。一方面,就我读过的八十年代的材料,那时的言论尺度在某些层面上确实大大胜过今日,而这种尺度变化也不能不说和某事件有关。另一方面,今天社会力量对于政府的监督和八十年代相比,只会更强,不会更弱,它们的主题也许不那么宏大——多半集中在某个具体的行政官员或者行为身上——但是这样的批评确实在二十年前不曾出现过。言论尺度这件事情不仅仅取决于官员的态度,还和整个社会的心理有关,和人民自己是否心胸开阔有关。举个未必恰当的例子,直到八十年代中叶,在电影电视上出现接吻镜头都还是某种禁忌,不单是监管部门会有意见,连观众自己都会提意见,这总不能说明那个年代尺度开放吧。

  • At 2009.06.02 08:37, dqu said:

    我其实完全理解你为什么有这种感慨,而且我确切地知道这是什么感慨。我自己不仅没少发,好像发的那些你也看过。

    我是鸡蛋里挑骨头地边读边看哪儿没说全面。:) 论文要求:)

  • At 2009.06.02 08:39, dqu said:

    当然,我鸡蛋里挑骨头地闲扯出你的主题,原因也是:在今天这样的严密高压电网的牢笼里,很多知识压根就没法获得。

    • At 2009.06.02 08:47, 木遥 said:

      我对此没有异议……我当然认为充分地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只是我和你的视角集中在不同的方面。在我看来,即使没有电网,今天的中国社会也不可能出现任何关于这件事情的任何有意义的讨论——一定是流于自说自话和互相扣帽子,我对此的厌恶也许还要甚于对电网的厌恶。电网有可能一夕之间消失,就像柏林墙一样,但是一个宽容有序的公民社会是不可能一夕之间建成的。

      • At 2009.06.02 12:57, hayate said:

        我觉得不光是电网,还包括zf长久以来强调意识形态,而不强调独立思考的教育方式,造就了今天这种无法真正展开讨论的局面,因为压根我们就不会。这似乎是个悲哀的轮回,什么样的zf教育什么样的人民,然后这样的人民又催生出这样的zf

      • At 2009.06.02 13:16, wusheng said:

        是在豆瓣上看见你的文章的。赞赏你还拥有思考的能力!

        但是不同意你的这句话:"即使没有电网,今天的中国社会也不可能出现任何关于这件事情的任何有意义的讨论" 千万不要小看民众的智慧,"正义"这个词的意思其实就是大多数人认同的事实,公道自在人心。

        八十年代接吻的自由度也许不如现在,但是政治讨论的自由度肯定比现在要高,如你所说,今天不可能把个女神树立在天安门广场,但是当年可以,这只是个极端的例子。你再看看豆瓣删贴的标准和速度就知道现在言论到底有多自由!

        • At 2009.06.03 00:37, wusheng said:

          亲爱的豆瓣管理员为你的自由之说又加了一个注解——这篇文章已经在豆瓣上删除了。

          • At 2009.06.03 00:44, 木遥 said:

            我错了。。。

  • At 2009.06.02 08:45, dqu said:

    你也知道,虽然我亲身参与,却并不觉得事情就那么单纯地一边倒地正义,我在豆瓣上之所以被封,并非因为我宣扬一边的观点,而仅仅是因为我强调知情的权利,就像那件T恤,中间两个数字缺失,这样也难以指望今天的年轻人去设身处地想象————大部分人对那段都知识缺失。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怎样去看待那个事件,因为我始终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纪念,一方面是纪念那些确实无辜死去的人,另一方面是要求真正的历史知识。

    • At 2009.06.02 08:51, 木遥 said:

      说到知识,你应该注意到赵老师那本录音回忆录了吧,网上可以下载到中文版,英文版在书店里就能买到了。。。

      • At 2009.06.02 23:05, eyesopen said:

        其实我觉得另外一个赵老师的书比新的这个要更informative一些。。虽然它的理论架构并不是完美无缺。高层回忆录这样的东西无论怎么说都只是在高层的小圈子里兜来转去。http://www.amazon.com/Power-Tiananmen-State-Society-Relations-Movement/dp/0226982610

        • At 2009.06.02 23:50, 木遥 said:

          高层有高层的秘辛阿,当然也有其informative的地方了。你看看那本回忆录吧,挺好看的。。。

  • At 2009.06.02 09:00, dqu said:

    我是政治不正确的,从不认为在任何时代能够在广大社会上能够产生有意义的讨论。我指望的是,如果有专家学者做了正经研究,然后流传到社会上,在某些人中产生有意义的讨论,就够好的了。

  • At 2009.06.02 10:22, amio said:

    非常认同

    想起来南方周末有句话:愿意的,历史领着走,不愿意的,历史推着走。
    而且,历史前进的速度只有这么快,
    你得包容不存在百分之百效率的前进和演化,历史总是这么缓慢前进的,偶尔抖一下,继续缓慢前进。

    但是即便想明白了这些,有时候还是忍不住愤青,忍不住要高呼网监大人万寿无疆。

  • At 2009.06.02 12:41, hayate said:

    "当我第一次发现在自己的国家里直到今天为止都在事实上并不存在任何一代人真正完成过这样一个"平凡"的人生轨迹时,我心里的惊异难于形容。" 唉,我也一直这样悲观的认为,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浩劫不是没有,只是还没来而已

  • At 2009.06.02 13:21, lifishake said:

    两千多年以来,中华帝国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你上学够早的…

  • At 2009.06.02 14:55, 阿企 said:

    其实现在的环境未必真的宽松到哪里,只是有些东西gov管不住了,比如互联网,只能偷偷摸摸地控制。社会的进步得益于经济的开放,政治方面恐怕没多少实质进步。

  • At 2009.06.02 16:02, Voodoo said:

    youtube好像被和谐了 现在看不了视频了 555555555

  • At 2009.06.02 16:49, windson said:

    这是一篇很棒的文章。读了让我感触太多太多,感触得我不得不写篇文章来唱和。
    历史,就是任人上的妓女,终究会被正名,同时被遗忘。。。。

  • At 2009.06.02 18:44, shuil said:

    几分钟前发现twitter被封了。此文部分以前貌似见过,感觉现在身边同学没有人关注这些了。

  • At 2009.06.02 21:14, BYVoid said:

    利益 还是利益

    当今政治封闭的根源是一个既得利益集团的存在。

  • At 2009.06.02 21:28, Chunjing Liu said:

    很好的文章!不管怎样,国家在缓慢地进步.

  • At 2009.06.02 22:04, [BLT]FQX said:

    小小纠正一下,二十年前竖立在广场的,叫做民主女神像。

  • At 2009.06.02 22:28, OnlyLonely & Marshall's » #FuckGFW said:

    [...] 另外推荐小有名气的木遥的一篇博文:廿年。 分类: 未分类 标签: 随机日志重启成本控制开发web应用难于上青天,web开发十八难接下去的事人生第一封据信赢在中国、豆瓣、创业 评论 (0) Trackbacks (0) 发表评论 Trackback [...]

  • At 2009.06.03 00:24, fm100 said:

    如今青年人们是玩博客玩twitter,这种平台上也许能培养出某些政治文化。

  • At 2009.06.03 00:25, Fujia said:

    木mm,我纯粹来报告,此文被豆瓣封了。。

    • At 2009.06.03 00:43, 木遥 said:

      我错了,谁让我冒天下之大不韪地造谣说"言论尺度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呢。。。。
      = =!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