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0-11-30


伟大的智库们听着:人家内战有我们什么事,还六方会谈?可笑!台湾问题我们不是也不愿别人插手啊。只要我们没有直接损失暂时就不要说什么。中共不是最不喜欢别国干涉中国内政嗎?怎么现在却肆意干涉起别国内政了?


那些过着锦衣玉食的人民的父 母官,只会过自己的享乐生活,欺压平民百姓是何等的厉害,收刮人民的血汗是何等的疯狂,吹嘘夸大是他们最大的本事,什么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什么军事强国,那都是自欺欺人,有钱去买别人的国债,自己的人民却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医疗住房都得不到保障,还谈什么强国富民。


一个领导世袭,恐怖国内统治,动不动就翻脸的朝鲜,让这个中国的少将喊出"中国人民"不能坐视不理大话,让人悲哀。这个少将喜欢残暴捍卫暴君态度明确。不过没有那个'中国 人民'肯真的会为暴君牺牲。中国少将,你醒醒吧,现在不是1950年,现在是2010年!你就别指望有中国人会为一个暴戾小国领导人打仗,估记你所说的中国人民只能是你一 个人。



2010-11-29

孙立平:最大的威胁 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


孙立平:最大的威胁 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 


来源:中国社会观察网 
发表日期:2009-2-28 
作者: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贴是一个讨论贴。本贴的核心观点是认为,对中国最大的威胁可能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这个想法是很初步的,因此本贴是在不断修改中。也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参与建设性的讨论。 


1、我们是不是焦虑错了问题?现在人们都在关心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群体性事件等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关心,是担心发生大的社会动荡。但事实上,对中国社会最大的威胁可能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 

2、社会动荡是指严重的社会冲突会威胁政权和制度的基本框架,而社会溃败则是社会肌体的细胞坏死,机能失效。说的形象一点,动荡好比是健康的身体被别人打伤了,而溃败则是自身的组织或细胞出了严重的毛病。费孝通先生的"社会侵蚀"和亨廷顿的"政治衰败"两个概念可以深化我们对这个现象的认识,尽管这两个概念与我们这里讨论的"社会溃败"的含义并不完全一样。其中后者的含义可能会更接近一些。 

3、社会动荡的反面是社会稳定,社会溃败的反面是社会健康。尽管这两者经常是有关联的,但需要加以区别。现在的问题是,对前者的误判往往成为治愈后者的障碍。这就好比一个癌症病人,需要做手术。但医生误诊其有严重心脏病,无法做手术。实际上这个人可能并没有心脏病,或即使有也比较轻。但这种对前者的误判无疑会导致对后者的治疗。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克服社会溃败所必须进行的一些变革,往往由于担心其威胁社会稳定而被束之高阁,结果是使社会溃败的趋势日益明显。 

4、在最近的文章中我一再强调,尽管目前社会矛盾较多,甚至有激化的迹象,但中国发生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并不大。对于这个问题,大约10年前我就曾经写过文章,去年年初在南方周末上也有两个版的访谈,一再强调的就是这个观点。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由于对不稳定因素、对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估计过高,使得我们形成了一种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定势。在这种思维定势中,稳定似乎成了一种终极性的否定因素,一切都要为稳定让路。结果是许多该做的事情无法去做。其实,一年365天,不是有这样的事情就是有那样的事情;一个国家13亿人口,大灾小难也总是免不了的。如果总是刻意寻找不稳定因素,当然会找得到的。更何况失控的权力还会不断制造出"群体性事件"(如最近贵州铜仁地区德江县的所谓群体 性事件就是由政府异想天开的制止群众性娱乐活动引起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态看待这些问题。世界上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刻意地去寻找不稳定因素,都是找得出来的。但只有我们有稳定压倒一切,有"维稳办"这样的机构。 

5、近些年来,社会溃败的迹象已经明显开始出现。其中最核心的是权力的失控。在过去30年改革的过程中,尽管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但权力仍然是我们社会的中枢。因此社会的溃败首先表现在权力的失控,腐败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我这里所说的权力失控是指,权力成为不但外部无法约束而且内部也无法约束的力量,而在此之前,尽管外部约束是缺乏的,但内部约束是相对有效的;权威基础削弱,前几年就有所谓政令不出中南海一说,地方性权力、部门性权力已经成为既无上面约束,又无下面监督,同时还缺少左右制衡的力量,这意味着国家权力的碎片化;官员不能负责任地进行工作,为保官升官不惜牺牲体制利益(不要说社会利益了)。在此背景之下,腐败已经处于失控和"不可治理状态"。 

6、这种社会的溃败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潜规则盛行于社会,甚至成为基本的为官为人之道,对此吴思先生有很好的分析;社会底线失守,道德沦丧;强势利益集团已经肆无忌惮,社会生活西西里化趋势出现;利益集团的肆无忌惮,对社会公平正义造成严重侵蚀;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丧失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已经高度失真,统计数据的弄虚作假代表了体制性的对信息的扭曲。"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几乎可以说是比官方统计数据还可靠的现实。 

7、社会认同和社会向心力在急剧流失。正月元宵节央视一场大火,损失达几十个亿。然而,网络上一片幸灾乐祸之声。没有悲伤,没有痛心。幸灾乐祸中透露的是某种难以言表的快意。有人说,这表明了人们的冷漠;有人说,我们这个民族没救了;还有人问,那些幸灾乐祸的人就没想想烧掉的几十亿当中也有你的一份啊(央视毕竟是国有资产啊)?这让我想起大约是80年代沈阳(?)的一场大火,当时许多人站在大街上痛哭失声。用国民性来解释说不过去吧?!问题在哪里?在对我们这个社会还认同不认同上。在沈阳大火中的痛哭失声,是他们感觉被烧掉的是"我们的";而在这场央视大火中,有人这样说,几十个亿烧掉就烧掉吧,不被烧掉也会被吃掉。这里的吃喝当然是指公款吃喝。还有人说,心疼的是救火要 用掉多少水啊,现在天旱啊。在这些议论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疏离感,即那些"东西"是"他们的",而不是"我们的"。心理的疏离是结构性疏离的反射。 

8、社会失去进行长远思维的能力。在权贵资本主义上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又过于注重眼前,既无古代帝王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有无贵族的超脱和超越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一种倾向,即短期问题夸大症与长期行为麻木症并存。对于所有眼前遇到的问题,无一不草木皆兵;而对于关乎子孙后代、社会长远发展的问题,则一概视而不见。今朝有酒今朝醉,成为一种体制性行为。在资源和环境问题上的竭泽而渔,在体制的弊病上能拖就拖。邯郸十年换了七任市长,全国市长任期平均1.7年。新班子上马前半段是被"扶上马,送一程",后半段则是寻找培养接班人。眼前的权力与利益分配就是一切,真正做事情的时间没有多少。 

9、反腐败为什么不能有效进行?体现了从既得利益出发的一种权衡,即是腐败更可怕还是将反腐败的措施诉诸社会更可怕。这样的逻辑对于某一个具体的腐败分子而言,当然是成立的,但如果将其转化为一种体制性逻辑,问题就严重了。很不幸的是,上述逻辑远非是非体制性的。多年来的反腐败,基本停留在表演性和杀鸡儆猴的层面,而对于实质性的反腐败措施,尽管从上到下心知肚明,但一直没有根本性的推进,特别是将反腐败的措施诉诸社会,更是噤若寒蝉。 

10、维护既得利益是一件很累的事情,而我们社会把精力和资源过多地用到了这个地方。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不得不压制言论自由。可以想想,为了压制那些言论,我们用了多少的精力和资源?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就不得不千方百计想绕过民主这个坎儿。可以想想,为了不民主我们费了多大的劲儿,编造了多少理由和理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我们就不得不压制民众正当的利益表达,于是酿出了多少群体性事件,为了解决群体性事件就花费了多大的精力?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很多在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反腐败措施我们都不敢采用,为此我们不得不使用那些笨拙而无效的运动型办法,为此又浪费了多少的资源和精力?须知,要同时实现既得利益最大化和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这两个目标,是一件相当困难和费力的事情 。因此,我们这个体制是很累的,管理者也是很累的,从体制到管理者的心理负担都很重。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我们这个社会要付出更深远的代价。比如,为什么要如此大张旗鼓批普适价值?是普适价值中的什么让我们大动肝火?说穿了无非是民主自由,因为民主自由威胁既得利益。但直接批民主自由又不好听,只能拿普适价值说事了。但在信仰尽失、道德沦落的今天,连普适的价值也成了批判的对象,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但为了既得利益,又不得不如此。 

11、造成社会衰败的根本原因是权贵资本主义的形成。过去很多人把权力和市场看成是截然对立的东西,现在看到这两个东西在中国结合起来了。好比原来人们眼中两个最不能结婚的人结婚了,不但结婚了,而且日子过得很好。过去认为权力在市场情况下会受到限制,现在恰恰是市场的出现使得权力有了更大的行使机会和场所。市场是权力在当中起作用的市场,权力是在市场当中行使的权力。而且,现在的权力因为市场化而有了更大的行使机会和场所,卖出了好价格。这是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在2002年的时候,我曾经提出"断裂社会"的概念(见 http://www.blogchina.com/20090210664016.html)。权贵资本主义下的既得利益集团会形成一种"我们"与"他们"的区分或区隔。正如上面的分析所表明的,这种区隔已经在造成一种心理上的疏离感。 

12、面对权钱结合时的中国思想界。对于权钱的结合,既要规范权力,也要规范市场。但更重要的是要切断两者结合的链条。最近茅于轼先生提出,不让有钱的人有势,不让有权的人捞钱。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要看到,关键的问题是权钱的结合。但目前中国思想界的情况好有一比:权力和金钱两个看起来不能结婚的两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家庭,而且日子过的还相当不错。这时,左派和右派的分歧形成了,一派说,你家的丈夫是个好丈夫,妻子是个坏妻子;另一派说,他家的妻子才是好妻子,丈夫是个坏丈夫。并为此吵得不可开交。殊不知,人家小两口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13、由于思路错误,"维护稳定"的种种措施导致使社会健康化的变革无法进行,结果是进一步加剧社会的溃败。社会动荡是可以用"维护稳定"去对付的,而社会溃败却更难办。记得在菲律宾前总统埃斯特拉达因腐败而倒台的时候,美国的一家媒体评论道,这个国家的腐败所造成的内伤,可能需要这个社会的人用100年的时间为之付出代价。当腐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腐败成为一种无可厚非的价值,当腐败成为一种人人欲诛之又人人欲得之的东西的时候,整个社会生活开始进入变态的状态。历史将会证明,"稳定"不仅不会压倒一切,很可能会毁灭一切。因为这种僵硬的稳定压倒一切的思路,会将那些使我们这个国家健康起来的努力被消灭在萌芽状态。 

14、权钱结合以及由此形成的腐败,从根本上扭曲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去年是中国改革30 周年。本来,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人们期待着对改革的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期待将30年这样一个时刻作为发展新的起点。但遗憾的是,廉价的颂扬、言不及义的套话,使得这个大好的时机被放过。这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面对现实,包括面对改革的勇气和能力。实际上,正如我在2005年的一系列文章中所强调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开始成为财富掠夺的战争,改革的共识已经基本破灭,改革的动力已经基本丧失。原因何在?就在于改革已经受制于既有的既得利益框架,即使是真正开明的改革者也无法摆脱这种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扭曲改革的机制已经形成。即使是出发点良好的改革,最后的结果往往也是南辕北辙。 

15、其实,中国的改革既没有有些人说的那么好,也没有有些人说的那么坏。我一直不同意将经济发展速度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完全归功于改革,只要没有特殊的天灾人祸,经济本来就会发展。有人经常用今天的物质生活和30年前对比,以说明改革的成功,其实这当中除了在技术进步推动下社会正常发展的因素之外,生育率的下降和家庭平均人口的减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试想如果今天城市中的许多家庭是3个孩子的话,其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因此,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沾了计划生育的光,改革是沾了开放的光(加快了技术进步)。我这样说不是否定改革,而是说对改革也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改革的真正意义是使中国从一个扭曲和变态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正常的社会,是汇入人类发展的主流文明。市场经济只 是其中一个有限的部分。而这个过程其实远没有完成,近些年且有倒退之势。 

16、中国的改革先天不足。回思改革的起点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些问题。中国的改革其实并不是始于"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改革的启动是几股力量合在一起的结果。这当中有民众改善经济状况的现实要求,有知识分子改变现状的理想,但其实更有力量的,是文革中失势者重归权力中心的要求。后者又有两部分人,一是想回到文革前的17年,一种是想借此走向一种新的文明。80年代初期改革即在这部分人的掌控之下了。不过,能够和当时形成对比的,是文革的荒唐岁月,所以掌握权力者充满自信。这种自信造成了80年代的开明。然而开明的表象掩盖了改革的根本缺陷,即没有一种真正的走向新文明的价值目标。 

17、稳定已经开始演变为维护既有利益格局的一种手段。 

(原载于博客中国)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 

2010-11-26

中国还不是超级大国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6月8日文章】题:中国还不是超级大国
(作者 海伦·王)

美国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已经是一个超级大国了,或者很快会成为超级大国。中国的确正在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认为中国不是一个超级大国,我甚至怀疑它会不会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有学者曾经指出,一个超级大国应该是在思想与意识形态、经济体系和军事实力方面都取得支配地位的国家。
  
  从思想或意识形态上来说,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混乱的国家。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很多传统都被摧毁了。在当今的中国,金钱就是上帝,人们不再相信任何理想主义的东西。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呼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和谐"是根植于中国文化和儒家传统中的高尚概念。它本可以成为中国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然而,由于各种宣传对它的滥用,它已经成为一种陈词滥调,而不是一个充满意义的理想。
  
  美国依然代表着全世界民众向往的普世理想——自由和民主。美国人一直在向世界传达着一种清晰的理念。与美国人不同,中国人自己都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更别提影响世界了。
  
  经济上,中国的成就的确让人印象深刻。在过去30年中,中国一直维持着将近两位数的增长。然而我们应该记得,中国是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很低的情况下起步的。它的增长大部分得益于对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仅为约3600美元,而美国的人均GDP为4.6万美元。在世界10大企业中,美国占了5个,而中国一个也没有。
  
  由于华尔街出现的种种问题,人们很容易忘记,中国的经济成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成功。最近几十年中国一直在向西方学习,并且现在基本上在实行资本主义。尽管中国在探索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这是一种"试错法"的练习。中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事实证明可以经历长期考验的经济模式。
  
  一些人认为中国最终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我认为中国经济在今后10-15年内将继续迅速增长。当中国人均收入接近1万美元时,它的经济将放慢。这将使中国经济规模接近美国。
  
  军事上,中国军费开支仅是美国的一小部分。2009年五角大楼一份报告估计,中国总的军费开支在1050亿-1500亿美元之间,而美国为7190亿美元。直到最近,中国才拥有一个条理分明、前后一致的外交政策或全球战略。但甚至它目前的外交政策都几乎只是以商业为重点。
  
  我认为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是有限的。谁是中国的盟友呢?新加坡?朝鲜?印度更可能同美国而不是中国结盟,而且我们也都了解日本的立场。我不得不赞成新加坡学者戴尚志的话:"亚洲没有人希望生活在中国人支配的世界里。不存在人们热烈追求的中国梦这种东西。"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中国都不是一个超级大国。随着诸如印度和俄罗斯等重要经济体的崛起,我们甚至很难认为中国会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尽管美国面临着很多问题,我依然认为,从长远来看,美国比中国有着更好的政治经济基础。包括教育和医疗体系在内的中国社会的很多重要功能还远未成熟。
  
  中国还不是一个法治国家。到处是腐败和任人唯亲的现象。中国文化倾向于鼓励平庸而非优秀。中国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这包括环境恶化、人口老化、政治动荡、社会冲突和民族纠纷。
  
  不过,中国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体。它可能在很多重要国际事务中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最重要国家。作为主要经济体的中国对世界和美国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同样没有人希望生活在美国人主宰的世界。中国的力量在于,它既能充满自信,又不咄咄逼人而引发冲突。美国让中国成为伙伴而非敌人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世界未来的繁荣和稳定取决于它

独裁国家的共性


独裁国家的共性

  在这个世界上,"金家王朝"似乎并不孤单。1989年被推翻的齐奥塞斯库家族,就与其伯仲。1965年当上罗共总丅书记的齐奥塞斯库,就恨不得将所有权力统统揽入自己的怀中。除了党的总丅书记外,他还担任了罗马尼亚国务委员会主席、团结阵线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武装部队和爱国卫队总司令、经济社会发展最高委员会主席、罗马尼亚共和国总统。身兼党政军7大要职的齐奥塞斯库,可谓至尊无上。而其家族成员在党政军界担任要职的不下30人,如其夫人埃列娜?齐奥塞斯库就任罗共中央干部委员会主席、第一副总理,实际上是罗共二号人物。因此每次罗共中央开会,就像是齐奥塞斯库的家族会议。
  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齐奥塞斯库自然是说一不二。他的每一次讲话都要所有媒体广播或登载,他的所有举措都要广泛宣传。罗马尼亚人的耳朵里充斥的都是"齐奥塞斯库时代"的光辉业绩,歌颂"齐奥塞斯库伟大、正确"的各类宣传。为了造神,向人民群众显示自己"无懈可击的正统地位",特别是压制不同政见者,打击反对派,齐奥塞斯库不惜花费大笔外汇,购买国外报刊的广告版面刊登颂扬自己的文章,然后在国内报纸转载,藉以宣扬外国人是如何敬佩齐氏的天才领导和伟大功绩。他还利用秘密警丅察监视老百姓的生活。不仅如此,齐奥塞斯库家族还十分腐败,他们住在豪华的宫殿中,过着奢华的生活,但是罗马尼亚的老百姓的生活却苦不堪言。在罗马尼亚,曾经连续7个年头,冬季居民供暖每天不超过4小时。19 89年冬季,罗马尼亚每个居民每日只配给300克面包,一个月半公斤肉,200克乳酪,1磅食用油,1公斤糖。在很多地区,连这些最低的供应亦不能保证,许多人在饥寒中度日。此时,人民的忍耐力也达到了极限。
  1989年末,积怨埋藏在心底很久的老百姓终于爆发了。齐奥塞斯库夫妇在逃跑途中被捕获,随即被处死。罗马尼亚从此走上了民丅主、富裕的道路。而且通过经济改革,其经济增长加速,通货膨胀率下降,外贸、投资、外汇储备增长。2007年,罗马尼亚正式加入欧盟。如今的罗马尼亚,已经成为了一个较为发达的国家。
  如果比较"金家王朝"和"齐奥塞斯库家族",会发现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大权独揽,都掀起了"造神"运动,都通过宣传制造了一系列谎言,都钳制舆论、试图将人民变成"瞎子、聋子、哑巴",都使人民生活得苦不堪言……;如今齐奥塞斯库家族早已成为了历史,金家王朝正被世界关注。可以说,朝鲜已经具备了某些改变的客观条件,即金正日留给金正恩的朝鲜是个"烫手的山芋",危机四伏。或许,当朝鲜人民遇到一个类似1989年那样的契机时,金家王朝的末日就到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照照朝鲜这面镜子,一定会使人获得匪浅的教益。
  对于朝鲜当今的政治格局,许多人表示了不解或不屑,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朝鲜却似乎还停留在中世纪,仍然是父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封建统治。朝鲜的家族统治的确搞得有声有色独具一格,但在当今世界却并非绝无仅有。一些国家虽然未搞家族统治,但在国家的制度,政权的性质上,与朝鲜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不管他们变换什么名堂,使出什么招数,提出什么口号,其共同的本质就是——谎言下的专制独裁。
  封丅锁消息,愚弄民众,美化领袖,自我吹嘘,是此类独裁政权的一个共同特点。
  朝鲜国土面积虽然很小,却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全国80%的土地下面藏宝,相当于韩国的24倍。然而,这个端着金饭碗,坐拥宝藏的国家,却穷得世界出名。国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其他物资更是极端乏匮,商店货架上仅有的商品,大多都是只能看不能买装潢门面的摆设。但长期以来,朝鲜却竟然炫耀他们是什么"地上的人间天堂","世界上最自由平等的国家";还有什么"政治思想强国,军事强国,科学技术强国"等等。对于领袖的美化、歌颂,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极其肉麻的地步。领导人的生日被定为全国的重大节日;领导人的言论被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从金日成的"主体思想",到金正日的"先军政治",无一不是如此。确定"指导思想",然后舆论引导,是此类独裁国家进行统治的一大招数。领导 人的话即是金科玉律,那怕是打个喷嚏放个屁,也要被升华成什么"思想"什么"理论",让全国人像圣经一样奉若神明顶礼膜拜。这种愚民术,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扼杀了一切创造力,把人驯化成没有独立思想,没有独立人格,只知服服帖帖任人驱使的驯服工具。
  也许有人会说,朝鲜之所以遭到世界的唾弃,是因为他搞封建世袭制。朝鲜搞封建世袭的确是历史的一大倒退,但若实行所谓的集体领导即集团统治,也未必就能好到哪里去。这里,最关键的是要看领导人是否真正实行民丅主选举。如果仍然是组织"钦定",那么无论是家族统治也好,还是集团统治也罢,其实质都必然是独裁专制。

2010-11-25

对黄海的美航母开战后的悲惨结局的猜想


对黄海的美航母开战后的悲惨结局的猜想

对于黄海的美军航母会不会到来,我个人认为,在此前的几次三番欲来不来的消息,充分说明了美军航母是真想来的,这也又间接说明了美国是真的想对中国或朝鲜采取强硬的军事行动。这次,又发消息了,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日期是如此的近,好象在说,我明天就来。
   中国没有任何反应,因为该来的迟早会来。中国静等这一刻,早在此前的有美国背景的360与中国民企的腾迅发生了一场短暂的生死战后,美国已摸清了中国的网络能力。中国相信,美国早已根据中国的各种能力暗中制定了详细的做战计划。而中国也早已做好任何战争准备,如这些时间的柴油紧张,双拥检查都是在储备物资和征用资源。美国也早已暗中完成外交联盟,欲全球侵略中国。中国成长得太迅速,已让美国不愿再等。中国的高科技术储备再过几年就会更难在军事上征服中国。美国渴望战争摧毁中国,中国渴望战争铸就大国崛起。
   在朝鲜的200多发的炮声停止后,新浪网出现了一幅新闻画面:韩国的一家老小在电视机前观看炮击新闻。韩国,生活质量比日本差不了多少,发达程度可在世界前列,也许我想到的韩国民众早已想到了,这次战争如此之近,韩国人的心情该是多么复杂。
   炮声过后的几天,蔚蓝的天空,风平浪静的黄海驶来了一只航母舰队,所不同的是,少了个核潜艇。也许海太清太浅,也许知道会发生什么。舰上的几千名官兵心情紧张,全没了往日逍遥洒脱的气派,驻韩国,日本,关岛的美军基地频繁地调动和起降飞机,韩日美等国高层军官和首脑不断地互相联系关等待着军舰遭袭击的消息。
   这天,中午12点刚过,舰上的雷达监视员突然发现的显示屏上闪着一堆亮点,同时警报响起。远处,中国发射的首批12发反舰导弹正在向这群舰队飞来。接着第二批13发反舰导弹依次发射。目标正是航空母舰。25发导弹被宙斯盾击落4发,3发脱靶。总计18发击中航空母舰。舰上的几千官兵早已穿好救生衣,在被击中的一瞬间他们全都跳入海中,并纷纷爬上救生艇。而飞机则纷纷起飞飞回驻韩美军基地。航母燃起雄雄大火,数个大洞被灌进海水,这时随后赶来的中国先进战机在预警机的指挥下躲过航母雷达向其余舰只发射大量鱼雷,美国总统奥巴马得知中国已动手,松了口气,说:好吧,去中国吧!随后按早已准备好的作战计划,美在全世界的各军事基地统一全中国开进。这是自朝鲜战争以来,中国美国第二次进行的面对面较量 。
   在黄海的华盛顿肮母经过中国军机的进一步赶来继续轰炸,已在两小时后沉入黄海,其余舰只则纷纷受或重或轻的伤,它们全力驶出黄海,返回基地。这一首战,中国全胜。
   6小时后,美大使向中国递交了战书。
   20分钟后,美在天空中飞的卫星大部分被中国击落或致盲。
   当天半夜,上海受到导弹袭击。上海的防空网警报频繁响起。
   凌晨3时,美国所有航母编队聚在东海,南海,纷纷发起对中国沿海城市的攻击。
   俄罗斯仅派出2个旅,进入东北。朝鲜半岛未打起。台湾,日本未动作。
   中午,从关岛起飞的美大批高空轰炸机在F-35的护卫下,突破中国防空网,对中国内陆进行轰炸。同时,阿富汗方面的欧洲各国联军进入中国新疆,与中国发生激烈战斗。晚上,印度20万大军突破中印边境,向中国突袭。
   越南在半夜2点向中国境内炮击,并派出大批军队进入中国。
   第三天,中国的南海舰队,东海舰队被美国的飞机,导弹,无人机悉数摧毁。
   朝韩,日本,台湾仍未动作,采取观望态势。
   印度军经过预期艰苦的战争进入到了四川,越南则被广州军区打回了边境。
   到了第三天晚上,中国各个沿海城市已被轰炸得一片废墟,日本这时宣布援助美国后勤。台湾仍未动作。朝韩仍平静。
   中国这时开始反击,动用高空轰炸机及先前隐藏的秘密武器,把印度军队大部歼灭。并把已进入青海的欧洲军队打伤大半。
   第五天,战争进入胶着化,朝鲜向韩国开战,大批炮弹倾泻到首尔。
   第六天,欧洲各国派出了大量战机远程飞赴中国轰炸。
   中国飞机损伤大半,一时间,中国陷入了有史已来的最大危机。
   第七天,台湾在美国的逼迫下,不得不派军队进入已混乱的福建。北京高层集体转移,中国互联网断网,大部分地区停电。俄罗斯等国宣布中立。
   第八天,日本派军队进入东北,并进入已陷入激战的朝鲜半岛。
   第十天,在战争残酷且近乎全世界都与中国交战的情况下,中国要求停战,但以美国为首的交战国不理。
   第十一天,巴基斯坦在印度和欧洲的猛烈攻击下宣布投降。此时中国已失去对新疆的实际控制权。中国在西藏的飞机已基本被欧洲各国的飞机轮番打落。西藏即将失去。
   第十二天,中国在经过痛苦的抉择,向北美大陆发射了3发核导弹,经变轨成功三次核袭击均落入美国。全世界震动。
   当夜,日本,美国,印度,欧洲,几乎所有有核国家都向中国发射了数量巨大的核导弹,中国整个南方全被核灭,北京基本不存在了。东北好点,是各国给日本留着。
   第十三天,俄罗斯出面调停,并以核威胁宣布参战。中国欲对日本印度核报复,也被俄罗斯以不保护为由阻止。于是各国停止战争,但仍在中国保留阵地。在谈判过程中,中国以弱者和失败者兼挑战国家被迫接受国际法庭的审判。
   从此,中国进入了四分五裂的态势。又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被肢解,日本如愿得到东北和台湾,印度控制了西藏和四川,越南得到了云南。大凡参战国家都得到了利益,朝鲜也被韩国统一。俄罗斯的南方威胁从此不复存在。
   当一切尘埃落定,奥巴马在连任总统成功后的一年,进入到了亲美国的中国(仅限于中原一带)访问。他完成了历届总统想做而没有做的梦,这梦太残酷,中国人在这场战争死了4个亿,奥巴马又是人类最大的屠户,也难怪,美国人在要打这场战争时选定黑人当总统来背这黑锅,为白人洗脱战争的罪名。美国白人大部分是信上帝。

2010-11-22

北京苦战通胀 PK 美国防御通缩


11月17日位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家超市内,顾客正在看着被悬空高挂的商品价格板。(AFP/Getty Images)

北京苦战通胀 PK 美国防御通缩


【纪元2010年11月23日讯】(纪元综合报导)当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刚刚向国会指出有必要购买6000亿美元的政府债券以抵御通缩威胁时,中国总理温家宝承诺将采取"有力"措施应对通胀上升。

中国10月物价数据显示通胀超乎预期地激增至4.4%。食品、大宗商品和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加剧了通胀的螺旋上升。蔬菜作为价格上涨的主要食品之一。过去一年,政府监控的18种蔬菜价格上涨了62.4%,推动10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1%。


北京过去一周表现出高度警惕。温家宝在参观广州市一家超市时承诺,将向低收入群体发放补贴、打击大宗商品市场操纵行为,有必要的话,并对主要食品实施价格管控。


中国央行19日晚宣布,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此,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8%的历史新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短短十天,央行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这是金融管理部门向市场发出了紧缩信号。


媒体报道显示,消费者开始囤积商品。在北京火车站附近卖菜的蒋全根(音)说,上周四有个老太太一下子买了35公斤的红薯——足够她吃好几个月。附近物美超市的售货员王慧英(音)表示,最近几天,好多顾客一次性买了6、7桶5公斤装植物油。


外 界指,温家宝的言论主要是为了遏制类似的囤积行为,稳定通胀预期。通胀恐慌不仅会破坏中共有能力发展经济的形象,还有可能对其它经济部门产生破坏性影响。 中国家庭持有4.5万亿美元的银行存款,现在实际收益为负利率。如果老百姓开始对于银行存款的长期价值失去信心,释放出的资金将如洪水般涌入其它市场,破 坏稳定。


当前,大陆媒体上"美元过多论"盛行一时,"通胀进口论"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说成是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似乎中国的物价是由美国联储会货币政策调控的。


美国要为全世界通货膨胀负责?


业内人士分析,食品价格上涨是全面通胀的前兆,而正是过去两年里中国实施的大规模货币刺激措施催生了通胀压力。2009年新增银行贷款增加了一倍,而两年内M2货币供应量扩大了近50%。


著 名经济学家程晓农表示,美国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美国联储会最近放5千亿美元到货币市场上,于是中共政府和喉舌媒体趁机渲染:美国要为全世界的通货膨胀负 责。中共政府自己超发42万亿人民币,反而不肯承认是在制造通货膨胀。中国金融高官吴晓灵承认:"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 展。"


程晓农解释,所谓超量的货币供给,就是过去多年来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以增长挂帅,用退税补贴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又打开银行贷款的大门,用几十万亿资金供给房地产炒作和盲目的公共工程投资。


大 陆官方数据显示:"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从 1978年的859.45亿元增至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间的比例在进一步加大。央 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3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 42.774万亿元。


如果说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造成的,程晓农指出,那么中国进口的主要是原油、铁矿石、大豆等,这些进 口商品涨价不会导致番茄、青菜等食品价格上涨。而铁矿石等国际价格上涨本来就是因为中国大兴土木、需要大量钢材所造成。最近中国国内棉花价格涨了一倍,于 是国内企业纷纷进口廉价的外国棉花,结果拉动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也跟着中国国内棉价暴涨。


据金融时报报导称,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几乎没有什么通 胀风险。在欧元区、日本和美国(加起来占世界经济的一半以上),总体价格水平连微幅上升都难以做到。许多个别行业的价格正在下降。剔除食品和能源后的美国 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在过去一年仅上升区区0.6%,这是编制该项指数53年来的最低值。日本的物价正在继续下滑。只有在欧元区,通胀才略有抬头,但仍不到 2%,在经济增长相对较快的几个核心经济体甚至更低。


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多年以来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除了食品和能源外,到今年9月为止的12个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只上扬0.8%,这是1961年3月以来涨幅最低的12个月。而这些数据也是美联储认为美国不会陷入通胀危机的最主要依据。


在美国,过去12个月食品价格指数上升了1.4%,农业部预计,明年美国食品通胀将为2%至3%。但总体而言,美国的物价并没有出现大幅上涨现象,因此美联储现在正采取措施要人为地提高通货膨胀率。


近日,美联储(Fed)发起的新一轮的定量宽松(QE2),为提振美国经济复苏做出最新努力。按照该计划,美联储将在明年年中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较长期美国国债。


分 析人士指出,美国印的钞票有全世界消化,而中国印的钞票则是由老百姓买单。另一方面,美国民众消费来自世界各国的低价商品,美国贸易逆差扩大,老百姓享受 实惠。中国是将最好的物品出口以换取外汇,出口补贴的缺口需要用加印钞票来平衡。大量的奢华用品抢占中国市场,只有富人才能享用。


北京没有理由把矛头指向他人


11 月19日英国《金融时报》社评指出,那些抱怨美国如今只出口通胀的人,应当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行动。北京方面尤其没有理由把矛头指向他人。与多数新兴国家 不同,中国尚未开放其资本账户,因而能够将外国资本流动拒之门外。但中国由信贷驱动的刺激措施与美联储(Fed)的政策可谓"半斤八两"。


富 国的通胀需要再高一点,穷国的通胀需要再低一点。两者的通胀率目前尚未低到(或高到)破坏稳定的程度。但其组分可能足以破坏稳定:食品价格正危险地快速上 涨。当食品价格上涨快于整体通胀时,穷人的实际收入将被转移到别处。在经济低迷的富裕经济体,这对那些遭受失业和支出削减最沉重打击的人又是一个负担。在 穷国,这对民众和社会秩序都可能产生生死攸关的影响。


中国政府过去七年奉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在此期间,M2货币供应量增长了3倍多。负利率 与大规模信贷增长的综合作用,是中国楼市泡沫与广泛通胀压力的最直接致因。除了过剩的流动性,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主要由人口特征所推动)与大宗商品价 格,是推高中国通胀的另一个强有力的长期变量。


随着利率上升及政府采取行政手段收紧信贷发放为经济降温,中国的增长将会下滑。但大多数分析师已经预料到中国的增长会减速。未来十年,中国的年增长率会从现在的10%下降到7%-8%。


中共真的想对抗通胀吗?


美 国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政治学教授裴敏欣为英国《金融时报》撰文中表示:令人担忧的是旨在戳破房地产泡沫的政策。中国过去几年的信贷繁荣,导致了房地产价 格非可持续的上涨,工业产能的迅速扩张,地方政府的过度举债。如果北京真的想对抗通胀,那就不只是实施几项价格管制那么简单。


这进而意味着中国要进一步提高利率,削减银行放贷。你只能想像一下,对于膨胀的楼市以及过度扩张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此类措施会产生何种影响。


不过,这或许还不是最坏的结果。即使政策转变为抑制价格上涨,但中国经济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失衡还是会使得房地产泡沫持续存在。即使中国领导人敷衍塞责,采用折中的办法对待通胀的根本原因,这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处理。


政治肯定会阻碍这一切得到解决。在共产党准备在未来两年选出新一代领导人之际,北京可能会变得极其反对冒险,热衷于推迟实现经济再平衡所必需的痛苦改革。当然,最终他们将不得不清理烂摊子。但推迟意味着到时候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专业名词注解:

* M0:M0=发行货币的总供应量
* M1:M1=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
* M2:M2=M1+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



越穷越贵,国人的“伪幸福生活” (收入/价格比)


越穷越贵,国人的"伪幸福生活"
文章来源: 马麟大 于 2010-11-22 13:46:26
越穷越贵,国人的"伪幸福生活" 马麟大

     给读者举个例子吧,1982年,我们去看电影《少林寺》的时候,票价是1毛钱,2007年《变形金刚》在北京上映时的票价是80元,25年翻了800倍。而在美国,一线的电影院《变形金刚》的票价折合人民币后是54块钱。其实很多香港人到了大陆去看电影,看到票价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香港的票价最贵也才50 港元而已。如果在非尖峰时间去看,还有20港元到40港元的票价,我们大陆这边的收入这么低,电影票的价格怎么可能这么高?简直无法想象。在中国,像男学生要陪女朋友看个电影,那都是很奢侈的。这就叫什么?物价泡沫。

  以麦当劳为例,美国麦当劳价格跟中国差不多。天然气呢?我们差不多一立方 3.5元,跟美国也差不多。你发现没有,这种低档餐馆的价格差不多,天然气价格也差不多,可是电影这种东西就差很多。也就是说,吃的跟用的,这种大众都要消费的东西,价钱都和美国差不多,但是只要不属于大众消费品的,中国的就一定比较贵。比如说长途电话费,如果从美国打过来的话,是一分钟1毛钱,我们打过去的话,一分钟就得8块钱了,你看差多少?还有松下54寸等离子电视,相同款式,在中国卖40939元,而在美国的价格就只有我们的四分之一,折合人民币只有10239元,你能想象得到吗?这个数据我们都已经上网再三查验过的,保证正确。

  中国的房价收入比达到了发达国家的三至六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人均收入不及日本东京十分之一的情况下,房价已和东京不相上下,有些地区的房价收入 比已超过30倍。蔬菜、肉蛋、粮食及食用油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物价问题成为了百姓关注的焦点。那么,物价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所谓物价泡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有些人就喜欢穿大牌的衣服,比如阿玛尼,阿玛尼的西服在我们中国差不多要3万块人民币,但是在美国买的话,折算成人民币却只有15 000块。汽油在中国是6.83元每升,在美国4.56元每升,也差了很多。宝马Z4型的车子在中国要58.9万元人民币,在美国折换成人民币才20万元而已。另外诺基亚1661型的手机,读者可能会觉得这个东西应该全世界都一样吧,其实也不一样,在中国买大概需要300美元,在美国买就只要85美元,差了近4倍。笔记本电脑呢?中国买一个笔记本6 000块,在美国换算成人民币只有3 406元,还不止这些呢。

  我再举几个例子,有个叫 Samsonite的旅行包,翻译成中文,我们叫它新秀丽,可能大家不一定知道新秀丽,这种包在美国买的话,一个大概是27美元,才是中国价格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我们买一个包都要比人家多花那么多钱。在美国,一件POLO的秋天穿的大衣29美元,Clark的凉鞋,美国牌子,23美元,看到这些数字,你是不是还以为美国经济破产了、崩溃了?还是大甩卖?我也有这种感觉,不知道怎么回事了。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到美国洛杉矶一家叫小台北的中餐馆去吃饭,4个人点了很多菜,都是鱼虾螃蟹这些海鲜,一结账,4个人才49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是300多块,每一道菜平均价格才7美元,像这种鱼虾蟹之类的海鲜,在我们中国吃的话,这点钱顶多算个零头。当然如果去那些特别小的店,就另当别论了,但在一般餐馆我们的就肯定 比美国的贵多了。还有我们经常喝的咖啡,在美国是1美元,也就是不到7块钱人民币。我们这边,就是去一般的咖啡馆、咖啡厅,一杯也大概要二三十块人民币对不对?似乎只有麦当劳这种一般社会大众都吃的快餐,天然气这种一般社会大众都要用的产品,我们和美国的价格差不多之外,其他稍微上点档次的东西,我们都比人家贵。为什么?

2010-11-21

中国最危险的是老百姓的思维方式


中国最危险的是老百姓的思维方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Nov 21 13:05:05 2010, 美东)

中国最危险的是老百姓的思维方式
我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件事:好几年前的一天,我去邻居家玩,正好碰到老大爷看病回
来,一进门就对医院破口大骂,说检查个骨质增生就用掉几百块,医生没有一个不是黑
心烂肝的狗东西。过一阵子我和他儿子谈到了高考,老大爷听到了,斩钉截铁地说:一
定要考医学院当医生,只要当上医生,工资一分不要都行,单拿红包和提成就几辈子吃
不完。

  生活中,这种自相矛盾的思维方式的无处不在:我们对贪官恨之入骨,可同时我们
又不顾一切的报考公务员,梦寐以求的要做官;我们对垄断国企骂不绝口,可同时我们
又削减脑袋地想到那里求职就业,拿不合理的高工资;我们对办事情要找关系送东西深
恶痛绝,可一旦自己要办事,我们首先想到的 就是要找关系送东西;我们对特牌车愤愤
不平,可是当我们偶然有机会坐在里面风光一把的时候,又觉得无比的痛快和神气……

  一句话,我们觉得愤怒,不是因为我们觉得不公平,而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处在不
公平中的不利位置,我们愤怒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这种不公平,而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处
在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我们许多人骨子里甚至是喜欢、迷恋、崇拜这种不公平的。

  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几千年来分分合合,低水平重复历史的根本原因。我们每一次
农民起义,不是为了推翻压迫自己的制度,而是为了能成为这种制度的主宰,成为新的
压迫者。

  为什么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跌倒,不断杀戮,老百姓的这种思维方式依然根深
蒂固,从来不曾引起过广泛的反省呢?从哲 学起源上思考,我惊奇的发现,不论是孔子
还是孟子,他们哲学的最高目的就是"稳定压倒一切"。这两位圣人除了用神奇的汉字
创造出一堆激情洋溢、朗朗上口的名言,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喋喋不休地告诫老百姓,你
可以质疑人,但绝对不能质疑制度。汉朝的统治者发现了这其中的精髓,不遗余力地加
以实践,使之成为万世不易的治国利器。今天我们不惜血本地向全世界推广这两位圣人
的思想,不知道是不是依旧对这个利器恋恋不舍。

  尽管五四运动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了老百姓思维里的这种腐败基因,但后来的统治者
却是有意的在呵护和培养这种基因。我有幸经历了十六年的中国式教育,我发现教材里
为了"普及法治",确实长篇累牍地向我们灌输,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但教材
里绝 口不提政府才应该首先是法律的无条件遵守者,绝口不提公民有监督政府遵纪守法
的权利,当政府违法的时候,公民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对政府行为进行纠正。因此,教育
教给我们的不是守法,而是顺从。要么是你顺从别人,要么是你让别人顺从。

中国最危险的是老百姓的思维方式


中国最危险的是老百姓的思维方式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Nov 21 13:05:05 2010, 美东)

中国最危险的是老百姓的思维方式
我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件事:好几年前的一天,我去邻居家玩,正好碰到老大爷看病回
来,一进门就对医院破口大骂,说检查个骨质增生就用掉几百块,医生没有一个不是黑
心烂肝的狗东西。过一阵子我和他儿子谈到了高考,老大爷听到了,斩钉截铁地说:一
定要考医学院当医生,只要当上医生,工资一分不要都行,单拿红包和提成就几辈子吃
不完。

  生活中,这种自相矛盾的思维方式的无处不在:我们对贪官恨之入骨,可同时我们
又不顾一切的报考公务员,梦寐以求的要做官;我们对垄断国企骂不绝口,可同时我们
又削减脑袋地想到那里求职就业,拿不合理的高工资;我们对办事情要 找关系送东西深
恶痛绝,可一旦自己要办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找关系送东西;我们对特牌车愤愤
不平,可是当我们偶然有机会坐在里面风光一把的时候,又觉得无比的痛快和神气……

  一句话,我们觉得愤怒,不是因为我们觉得不公平,而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处在不
公平中的不利位置,我们愤怒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这种不公平,而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处
在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我们许多人骨子里甚至是喜欢、迷恋、崇拜这种不公平的。

  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几千年来分分合合,低水平重复历史的根本原因。我们每一次
农民起义,不是为了推翻压迫自己的制度,而是为了能成为这种制度的主宰,成为新的
压迫者。

  为什么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跌倒,不断杀戮,老百姓的这种思维方式依然根深
蒂固,从来不曾引起过广泛的反省呢?从哲学起源上思考,我惊奇的发现,不论是孔子
还是孟子,他们哲学的最高目的就是"稳定压倒一切"。这两位圣人除了用神奇的汉字
创造出一堆激情洋溢、朗朗上口的名言,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喋喋不休地告诫老百姓,你
可以质疑人,但绝对不能质疑制度。汉朝的统治者发现了这其中的精髓,不遗余力地加
以实践,使之成为万世不易的治国利器。今天我们不惜血本地向全世界推广这两位圣人
的思想,不知道是不是依旧对这个利器恋恋不舍。

  尽管五四运动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了老百姓思维里的这种腐败基因,但后来的统治者
却是有意的在呵护和培养这种基因。我有幸经历了十六年的中国式教育,我发现教材里
为了"普及法治",确实长篇累牍地向我们灌输,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但教材
里绝口不提政府才应该首先是法律的无条件遵守者,绝口不提公民有监督政府遵纪守法
的权利,当政府违法的时候,公民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对政府行为进行纠正。因此,教育
教给我们的不是守法,而是顺从。要么是你顺从别人,要么是你让别人顺从。

2010-11-16

中国富豪移民潮


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制造了这个世界上罕见的发展神话,中国己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GDP连续数十年保持着全球第一的增长率,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中国的富豪增长率也是世界第一!全世界的政客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中国,中国模式正在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的文明进程,随着中国举办令国际社会叹为观止的奥运会和世博会,中国大有万邦来朝的气象,好比当年的李唐盛世,上海世博会建设的中国馆又名"东方之冠",更是掩不住暴发骄纵之色。然而,如此强大的国力却拦不住富豪权贵乃至精英们移民外国的风潮,以至于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也不得不坦承,中国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

当今许多中国人移民的目标地,一般都是中国官方和媒体不太喜欢的西方国家,也就是所谓的民主国家,而移民的主力军,除了少数的白领精英影视明星,更多的又都是权贵眷属和富豪一族。让人疑惑不解的是,谁都知道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容易赚钱也是商机最多的国家,如此众多的人愿意离乡背井,离开中国,背后有什么隐情?

自1978年以来,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仅27.5万人回国。留在海外的78.5万新移民,相当于30所北大、30所清华的所有在校本科生。如今,对于几乎所有中国一线城市的中产阶级而言,一个集体感受是,每个人身边都有起码一个朋友正在或已经办理了移民。移民最受欢迎的目的地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和美国。据统计,去年中国移民加拿大人数2万5千人,移民美国6万5千人。 
  
   加拿大的多伦多、温哥华和魁北克是中国富豪权贵们移民的首选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国富豪群体,他们全都住在当地最豪华的社区,拥有各种名贵轿车,出入于高档酒店和度假海难,喜欢各种奢侈品牌,还有许多人甚至把过去的中国名字都改了。 
  
   商务部曾经公开否认一条消息,宣称从未透露过"4千名贪官卷走了500多亿美元。"然而,究竟有多少贪官卷走了多少亿美元至今仍然是个谜,但不可否认的是,权贵和富豪卷走或转移的资金远远不止500多亿美元。许多官员都是先把配偶子女以经商、留学等名义送往国外,获得外国国籍或绿卡后,陆续将巨额资产转移到国外。 
  
   2006年6月,涉案金额高达亿元的福建省工商局原局长周金伙,在被中纪委"双规"前逃往美国。周金伙之妻陈淑贞在案发前早已移居美国,并拥有绿卡。2007年6月28日,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庞家钰被判有期徒刑12年,而庞家钰的妻儿,早在他2002年权势如日中天时,就已悄然移民加拿大了。深圳市长许宗衡在位时间不过四年,其贪腐的金额有20亿之多。类似的贪官在中国绝不是少数,比许宗衡更贪婪的权贵究竟有多少无人知道!他们窃取的财富当然不能存放在国内,只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转移出去,而移民就是最好的一条捷径。

据国际房地产行业的评估专家测算,中国权贵和富豪在国际市场上竞购房地产,导致全球华人集中居住的城市房价平均上升百分之十二左右:美国加州的中等城市房价因此涨幅百分之七,英国伦敦则为百分之九,新西兰与澳大利亚的重点城市约为百分之十五。无论是澳大利亚、还是加拿大,许多价格惊人的豪宅都被中国人悄悄买走。

无论是权贵还是富豪,在一般公开场合,都对西方的政治体制嗤之以鼻,然而私下却都在悄悄地谋划着如何逃离伟大的祖国。他们之所以急于移民出国,归根结底是对国家的未来缺乏信心或者说没有安全感。因为在这种体制下,无论是谁,最初美好的理想都会被彻底破碎!都会变成一个个无奈者和无助者。中国目前社会矛盾尖锐,皆因贪腐泛滥,司法不公,贫富差距恶化,环境污染严重,人身安全不保……从毒粉丝到地沟油,从三聚牛奶到毒豇豆,中国人只看到受害的消费者,还有因维权、上访而被抓被关的无助者。当人们连日常所需的蔬菜水果肉禽蛋奶的安全都不能保证,当一个好端端的人就能被警察送进精神病院而丧命,谁还会留恋这个生养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在这种体制下都是受害者,而真正 能够 很轻松离开的往往是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人。

2010-11-15

曝光新四人帮的照片


曝光新四人帮的照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Nov 15 21:03:04 2010, 美东)

打倒阻止政治改革的4大党魁!

吴邦国 --- 主管人大
李长春 --- 主管中宣部
周永康 --- 主管司法
贾庆林 --- 主管政协

中国第3季度GDP再超日本 被指人均GDP穷国 人均收入远逊日美



某些人就是一口一个GDP怎么怎么高,其实是不想面对贫穷的事实罢了。
每天抱着虚假的"繁荣"不放,只是麻醉一下自己,让自己心理好受一点而已。
看三个指标,才是中国真实的经济状况:人均GDP、人均收入和收入/价格比(也就是单位收入值的购买力)。但这三个指标,中国官方极少提及或根本不提。
总是看到GDP总值如何如何之高。
不只人均之后是穷国 人均之前的真实数字也是穷国
麻烦一下统计局,以后要公布GDP的话,请在(GDP)前面加上(人均)两字。
没有自由的繁荣也是一种贫穷。
到底是 人均GDP还是人造GDP~~~

"王者之国,使人民富裕。霸者之国,使士人富裕。仅存之国,士大夫富裕。无道之国,国库富裕。"
——此语出自兴周八百年吕尚之口,若要跨省请直接找吕尚先生,与本人无关,谢谢.

中国的经济已经被掏空了,虚假的繁荣,何时才能清醒

在天朝,GDP跟大家的收入有关吗?今天问了一个喀麦隆的朋友,他们大学毕业生的月薪是500欧每月,我们的呢?

非洲兄弟喀麦隆500欧是平均水平。欧洲的大学毕业生起薪大约3000欧,master大约3500至4000欧,即使除去税,也有3000欧到手,更不用提各种福利了

中国第3季度GDP再超日本 被指人均GDP穷国

2010-11-16 01:46:21 来源: 北京晨报(北京) 跟贴 325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中国第三季度GDP再超日本,连续第二个季度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经济学者表示中国仍然是一个人均GDP排在世界百名之后的"穷国",不宜夸大第二大经济体以避免国际舆论借机再度炒作"中国经济威胁论"。

北京晨报11月16日报道 今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再超日本,连续第二个季度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日本内阁府昨天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增长3.9%,达到1.372万亿美元,这是日本GDP连续第四个季度实现增长,而且好于经济学家预期。

不过,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GDP换算成美元为1.415万亿美元。中国由此连续第二个季度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事实上,中国经济规模从今年第二季度起就超过日本。数据显示,日本第二季度的GDP总值为1.28万亿美元,而中国的二季度GDP为1.33万亿美元。


国内经济学者昨天再次强调,中国仍然是一个人均GDP排在世界百名之后的"穷国",第二大经济体的座次不宜被盲目夸大,以避免国际舆论借机再度炒作"中国经济威胁论"。

新闻回顾:央行称中国经济超日本 外媒:人均收入远逊日美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称中国实际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过日本。外媒在报道时除了关注中国的GDP增长外,认为中国人均GDP远低于日美,2009年中国人均GDP还不及日本的零头,世界排名也比日本落后92位。外媒建议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须注意环境保护。

(本文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邢飞) netease


央行称中国经济超日本  人均收入远逊日美

2010-08-01 07:43:40 来源: 新京报(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称中国实际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过日本。外媒在报道时除了关注中国的GDP增长外,认为中国人均GDP远低于日美,2009年中国人均GDP还不及日本的零头,世界排名也比日本落后92位。外媒建议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须注意环境保护。

新京报8月1日报道 尽管在GDP数值上超过日本足以让中国引以为豪,但其人均年收入只有3800美元,这仍然差美国和日本很远。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实际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句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

中国实现里程碑式目标

根据易纲的言论,美国媒体7月30日刊发题为"中国称其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报道。报道说,尽管日本还没有公布其第二季度的GDP,但很少有人会怀疑中国已经达到了(第二大经济体)这一"里程碑式"的目标。"2009年,中国GDP达到4.9万亿美元,仅仅比日本的5.1万亿美元少3%。"报道援引数据说。报道还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本年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10.5%,而日本预计只有2.4%的增长率。

不过,报道也援引专家的话说,尽管中国经济在数据上超过日本,但两国经济具体情况仍有很大差异。"日本和美国一样,其经济发展均处于成熟阶段,也都处在经济发展可能潜力的边缘,因此不得不依靠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而中国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名专家说。

"中国实际上也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不过这一天到来至少还需要10年。"报道说。

人均收入仍远落后日美

《芝加哥论坛报》则刊发报道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其经济三十年快速发展的结果,这三十年的发展让数以千万的人摆脱贫困。

报道说,中国30年不间断的经济快速发展,使得该国经济实力在2005年超过英国和法国,并在2007年超过德国,这一经济发展趋势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政治影响力也逐渐增强,"中国已经成为包括富国与发展中大国的二十国集团中的主要成员。"

不过,报道也指出,尽管在GDP数值上超过日本足以让中国引以为豪,但其人均年收入只有3800美元,这仍然差美国和日本很远。

伊朗媒体也报道称,尽管联合国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产品制造商,但其2009年人均GDP还不及日本的零头,世界排名也比日本落后92位。

发展经济应与环保并行

在肯定中国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也有外媒"提醒"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须注意环境保护。


《时代》周刊近日刊发报道说,这个夏天,中国发生多起工业安全和环境事故,尽管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被这样一些事故所拖累。但今夏类似事故的多次出现,也让很多人提出这样的想法,中国应该在保持发展步伐的同时,注意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保护人的安全。

新闻回顾:央行副行长:中国实际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今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增长全年可达9%以上,这应当说是相当高的增长了。高增长也是一个情结。现在,我希望多输入一些平和的心态。这样,能够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期持续得更长一些。中国实际上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

(本文来源:新京报 ) 王鑫


2010-11-13

一个美国律师评赵本山的纽约演出...


一个美国律师评赵本山的纽约演出:"他们的演出无聊、下流,一讽刺残疾人,二讽刺肥胖者,三讽刺精神病患,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美国脱口秀主持人个个伶牙俐齿,但是借一百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嘲笑残疾人、肥胖者等。他们嘲笑的主要对象就是总统。
赵本山这样的人在中国却能大红大紫,说明观众也都有多土。在中国,大部分人是没有同情心的。


“印度龟”超过“中国兔”

"印度龟"超过"中国兔" (曹长青)
2010-11-10

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访问印度,在印度国内造成的轰动,印度媒体的全方位密集报道,远比奥巴马到中国访问那次还强烈。当然,美印之间,没有台湾问题,没有人权问题,没有人民币升值及贸易逆差等摩擦,两个全球最大民主国家,价值观基本一致,所以两国元首见面,如同是一家人。

奥巴马最令印度人兴奋的讲话,还不是用印度语说"非常衷心地感谢",而是明确表态,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目前印度和德国,都想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美国力挺印度,明显增大新德里的声音。这次美印不仅签署了百亿美元军售,美国还支持印度加入世界四个核不扩散国阵营,观察家说,"这将大大提升印度的国际地位"。
 
随着印度国际地位的提升,印度的经济也在快 速增长,更有跟中国一比高低的劲头。据最新统计,今年印度第二季的经济增长率达8.8%。印度财长说,印度经济已走上正轨,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最近的封面文章"印度将如何超越中国"中预言:印度正创造令人吃惊的经济奇迹,最晚不超过 2013年,其增长速度将超越中国。
 
美印的经济、政治、还有军事的联手,尤其是印度本身的经济腾飞,都令世人关注。那么中国和印度,到底哪一个会成为这场全球化赛跑的赢家?
 
在奥巴马访印前夕,美国企鹅出版社推出《超级大国?中国兔与印度龟的神奇比赛》一书,作者是印度知名的媒体大亨拉加维.巴尔(Raghav Bahl)。在这本242页的新书中,作者比较了中、印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诸层面,分析"印度龟"超过"中国兔"的可能性。
 
巴尔认为中国有自己的优势:中国经过三十年的经济发展,目前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规模是印度的四倍。中国在基础工程建设,贸易出口,吸引外资,以及人均收入等方面,都超过印度。
 
在谈到中印差距时,有中国学者不无讽刺地说,中国人有完全充分的理由在印度人面前自豪:我们的GDP总量远远超过印度;我们的亿万富翁人数世界第一;我们拥有的豪车数量世界第一(不过没一部是国产的);我们是世界第一奢侈品消费大国;我们的道路和城市建设远比印度漂亮(印度城市有数不清的贫民窟)。
 
但是,印度的很多优势,却是中国完 全缺乏的:
 
第一,印度有民主制度。人口已近12亿的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其宪政民主,不会引致巨大政治动荡,能确保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在全球"个人自由"排名中,印度排第41位,中国排第91位。
 
第二,印度的经济以私营和市场型为主,有更长远的竞争能力。而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超过民营企业。中国现有的400家大公司,只有72 家是民营的。有学者说,中印的主要差别是:中国的发展模式是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型的;而印度的发展模式则是自下而上、市场主导型的。这也是印度不少私营大公司走向世界,打造了全球品牌,而中国无数产品出口,却无世界名牌的原因之一。
 
第三,印度的大众消费占其整体经济的67%,接近美国的七成,远超过中国。这标志印度主要靠内部消费而不是依赖外贸。在印度的GDP中,服务业占50%(工业和农业各占25%)。所以出现大的国际金融风暴等,印度有相当的弹性承受能力。印度人之所以愿意消费,不仅受当年英国西化的影响,还因为印度人对自己的民主制度有信心,而不像中国人那样,总想存些钱以防不测,所以中国的个人储蓄率全球第一,2009年为51%,逾半收入存到银行。
 
第四,印度不实 行一胎化,年轻劳动力持续增长,目前印度一半人口在25岁以下;而十年之后,中国就将进入严峻的老龄化人口期。未来10年内,印度将有1.36亿人口加入劳动大军。
 
第五,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国家,有三亿五千万人会英语,超过三亿人口的美国。印度的菁英阶层全都会英文,所以印度的企业家和管理层,更有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优势。而中国的企业家、管理层绝大部分不会讲英语。
 
第六,印度主要是接近佛教的印度教文化背景,跟中国的党文化更有巨大差别。在印度知识阶层中,没有像中国那样假文凭、假学位,假论文满天飞的现象,更无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那样明目张胆的"假博士"官运亨通。在印度民间,诚实、道德、荣誉、责任等价值和信仰,仍是社会的主要根基。好的信誉是健康的商业 活动的基石之一,而中国这个环节非常弱。
 
有中国官方或御用学者强调,如果中国实行印度那种选举制度,就会天下大乱;理由是中国底子薄,人口多,资源短缺,文盲多等等。但是,印度的面积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只有297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相当中国的近三倍,但却养活了12亿人口。而且印度的石油资源,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煤是中国的十分之一。印度的文盲率更远高于中国:中国成人文盲率目前是9%,印度却是39%。
 
但是,印度从1947年独立以来,已进行过15次全国大选,政治一直稳定,民主制度相当成功。在这种制度下,再加上面的那些因素,无怪乎《印度龟与中国兔》的作者做出这样的结论:

"一只自信的乌龟,大声哼着一支英语流行歌,轻快地超过一只听不懂歌词、神情有些 迷茫的兔子。"

2010-11-12

谢田:通货膨胀失控后中国的选项

谢田:通货膨胀失控后中国的选项
作者﹕谢田(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Aiken)


【纪元2010年11月12日讯】中国通胀失控,政府终于不得不承认了。其实中共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把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煮煮炖炖、拼凑一番;或把重要的房价排斥在CPI计算之外,然后偷梁换柱、用租房成本愚弄世人,这类把戏都没什么用。戏法的老底在民工盒饭价格快速上涨、主妇们每日菜金节节上升之际,再也难以掩盖。

通胀恶化忍无可忍

德国之声的报导谈及中国通胀的政治影响,最先掀开了谜底。通胀在中国虽然司空见惯,但发改委官员出面承认无法控制,要做好准备忍受较高通货膨胀的压力,却非常罕见。对通胀规模的估计,国家统计局、发改委和银行界的预估差别极大,幅度居然在5%至15%之间,也算举世罕见。

过去十年中国广义货币发行量(M2)年均增长约为18%,是官方GDP增速的近两倍。如果考虑到中国GDP的低质量和高水分,M2的相对增长就更加惊人。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通胀也是GDP的试金石。因为通胀的出现既滞后于货币的增发,也会由于经济的增长被部分的稀释和掩盖。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是真实的、优质的,通胀的压力就不会来得那么快、那么猛;而当人们不得不面对迅猛的通涨时,就有理由怀疑撒谎成性的中共所提供的GDP数字。

中国通胀怒斥美国

有趣的是,中国通胀失控之际,中共商务部长居然怒斥美国,高调批评美国乱印钞票、导致中国通胀加剧。这很耐人寻味,为什么美国乱发钞票会导致中国通胀加剧呢?难道美元已经在中国流通了?还是中共不打自招,承认与美元的"脱钩"是谎言?如果是因为"输入性通胀"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那只能说明国际市场的价格与中国市场的价格差距太大,中共压制工人收入的力道太强,来自外界的压力只会给中国工人带来好处。美国目前根本没有通胀,所以联储会还在降息。不久前,联储会还有通货紧缩的忧虑。

跟当局的其他谎言一样,中国经济的弥天大谎也正在一步步被揭穿。谎言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穿帮的速度越来越快。世人该汲取的教训是,中共所有的言辞、许诺、宣示,其实都是假的,都是谎言。你今天相信多少,明天就吃亏多少;你早意识到这点,就早知道真相、早明白一天;晚意识到一天,就晚明白一天、迷茫一天;到今天还意识不到的人,恐怕是由于私心和怕心自己不想明白、故意装糊涂;要是到明天还意识不到、弄不清楚,可能等最终明白的时候就晚了。
 


中国通胀失控,不出世人所料。但失控后政府的选项和动作,值得关注。图为今年六月重庆市民在选购新茶(AFP)。

通胀失控后的策略选项

通胀失控盖棺论定,失控后政府的选项为何、如何应对呢?从中国通胀的根源和中共的本性来看,政府的选项不是很多,每一项实施起来都利害并存。具体说来,可选的策略不外积极作为、消极作为、转移作为和无所作为四种。然而不管选择哪种方案,中国经济的最后结局,可能都是一致的、有定数的。

选项之一:积极作为。中共外汇存底是2.4万亿美元,这些已经转换成人民币进入流通的钱,和近些年刺激经济的十几万亿人民币,使货币发行超过财富增长,这是中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要消除通胀的影响,第一个可行的办法,也是最积极的办法,就是把投入的货币收回来。外汇存底中属于外汇收入的部分,央行可以操作;但属于海外直接投资(FDI)和热钱流入的部分,政府则无能为力。

积极作为的方法,是把外汇存底中可操作的部分还富于民。如何还呢?开放货币市场让人民币自由兑换,国民可以按优惠价兑换美元,或直接把美元按人头发给国民,这相当于逆转了多年来囤聚外汇的做法。或者,用外汇大量购买民生产品、战略资源,开放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用平价甚至补贴价卖给国民,甚至直接赠与国民。市场供给增加会立即减轻通胀,人民币也可有效的收回。显然,两个方法都是中共不会采纳的,他们没有还富于民的意愿,也不会放弃手中既得的利益。

选项之二:消极作为。消极作为不如积极作为那么彻底,但仍然会紧缩货币,使通胀降温。让人民币升值,是缓解通胀的简单手段。运用货币手段抑制通胀,可以一步加息到位,一步升值到位,或边加息边升值。中共最可能采取的,可能就是这个政策。它会继续抑低人民币,用牺牲国民利益的办法维持经济不垮,同时用小幅加息缓解外部压力。但小幅加息用处不大,它会继续吸引热钱,对恶性通胀也没有遏止作用;大幅加息有效,但会影响出口成本,引起失业等连锁反应。

选项之三:无所作为。如果中共在不愿进行积极作为、面对消极作为又进退两难之际,从而选择无所作为,这也是可以预计的。但不做什么,继续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这并不能保证在通涨的巨大压力下中国百姓也"无所作为"。民愤和民怨的烈火正在地下运行,随时会蔓延到地面之上。

选项之四:转移作为。转移作为或转嫁作为,其可能性不能排除。在前三项选择都不得采用,而通胀继续高度失控的情况下,中共有可能采取转嫁危机的办法,通过对外战争、或挑起它国战争、或发行新币的办法来应付。对外战争可能针对台海或日本,挑起战争可能在印巴或南北韩之间进行。发行新币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可以直接强制的收回滥发过度的人民币。中共可能发行新人民币来取代现有的人民币,强制民众限额兑换,正如北韩所做的那样。当然,如果做了,中共也面临"金元券"的风险。

人算不如天算

如上选项种种,仔细推敲,中共都可能选择,也很难以从中选择。不管它怎么选择,或不做选择,其最后结局可能是一致的,就是在劫难逃。通胀和房地产泡沫双重夹击之下,一旦流动性短缺或利率上扬,泡沫破灭对市场的打击,足以使愤怒的民众走上街头。运用货币手段抑制通胀,是消极的应对方法;但积极的方法,虽然会根除造成通胀的原因,但也宣告了中共统治经济基础的崩溃。难怪智者会说,天意使然,不得不然,天意不可违也。 ◇

本文转载自《新纪元周刊》第197期【商管智慧】栏目(2010/10/21刊)


劉曉波:"A hard stone in the wilderness"


劉曉波:"A hard stone in the wilderness"
( 2010-11-04 )


 


文︰林仕功


    因為《O八憲章》事件被判刑11年的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讓外間重新注意這位中國異見人士。今日大家都說劉曉波因為以和平方式呼籲中國要走向民主而獲諾獎,但其實他的主張不止於中國要發展西式民主。上世紀80年代劉曉波初冒起時,力主"全盤西化",並以《選擇的批判:與(思想領袖)李澤厚對話》一書而名噪一時,那時候他被譽為知識界的一匹黑馬。


自由不抽象


    最近搬家,從舊書堆中發現了過去讀過的《選擇的批判》,拿出來又讀了一會。最打動我的不是劉曉波支持全盤西化的論據,或是他對美學家李澤厚的批判,而是他流露在字裏行間的熱情。如他在此書中說,自由不僅是抽象的的理念:

    "如果沒有一種本能的、氣質的、人格的對自由的狂熱和虔誠,如果自由還僅僅是一種書本中的觀念,而沒有滲透到日常的生活中,變成每個人的血液、神經、肌肉,變成一種生理上的衝動,即便給予你以自由也無濟於事。"


須忍受孤獨


    有人認為,與其說《選擇的批判》是美學著作,不如說是自由宣言。劉曉波認為,只有當個人從集體束縛中解放出來,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自由,但自由的代價是要面對孤獨:

    "自由意味着必須忍受孤獨,忍受離開母體後來自陌生的世界的威脅。自由就是冒險,是獨自一人面對世界。"

    讀到這裏,稍稍明白為何他不懼怕牢獄之災,因他早知自由的代價是孤獨。他在書中狠批中國人太害怕孤獨:

    "中國人就是太怕孤獨、幻滅,太容易接受他人、群眾、在上者的恩賜、同情和蹂躪,太容易沉溺於虛幻的自我陶醉之中,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封建時代的士大夫更是如此。"

    劉曉波好像早就認定了自己為了爭取自由而必然面對的悲劇命運:

    "我也許會失敗,但我並不悲哀,我為自己能夠投身於反封建運動的激流之中而慶幸。"

    這話也令我開始明白為何在獄中的劉曉波沒有為自己感到悲哀,並能寫出感人肺腑的詩句給愛妻劉霞:"即使我被碾成粉末,我也會用灰燼擁抱你!"這兩句出自2009年劉曉波入獄前夕寫下的〈我沒有敵人——我的最後陳述〉答辯文。

    文中劉曉波形容自己是:"荒野中的頑石,任由狂風暴雨的抽打,冷得讓人不敢觸碰。"所描繪的一片荒涼境界,道出了他孤獨的處境,讀之令人落淚。難怪英國 《 經濟學人 》周刊( The  Economist )的Banyan欄目最近討論劉曉波案的文章也以"A hard stone in the wilderness"(〈荒野中的頑石〉)為題。欄目作者以其美麗的英語翻譯了劉曉波的名句:

    "A hard stone in the wilderness, putting up the pummeling of raging storms and too cold for anyone to dare touch."

    然而,劉曉波不以悲涼作結,他緊接着說:"我的愛是堅硬的、鋒利的,可以穿透任何阻礙。即使我被碾成粉末,我也會用灰燼擁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