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A hard stone in the wilderness" ( 2010-11-04 ) 文︰林仕功 因為《O八憲章》事件被判刑11年的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讓外間重新注意這位中國異見人士。今日大家都說劉曉波因為以和平方式呼籲中國要走向民主而獲諾獎,但其實他的主張不止於中國要發展西式民主。上世紀80年代劉曉波初冒起時,力主"全盤西化",並以《選擇的批判:與(思想領袖)李澤厚對話》一書而名噪一時,那時候他被譽為知識界的一匹黑馬。 自由不抽象 最近搬家,從舊書堆中發現了過去讀過的《選擇的批判》,拿出來又讀了一會。最打動我的不是劉曉波支持全盤西化的論據,或是他對美學家李澤厚的批判,而是他流露在字裏行間的熱情。如他在此書中說,自由不僅是抽象的的理念: "如果沒有一種本能的、氣質的、人格的對自由的狂熱和虔誠,如果自由還僅僅是一種書本中的觀念,而沒有滲透到日常的生活中,變成每個人的血液、神經、肌肉,變成一種生理上的衝動,即便給予你以自由也無濟於事。" 須忍受孤獨 有人認為,與其說《選擇的批判》是美學著作,不如說是自由宣言。劉曉波認為,只有當個人從集體束縛中解放出來,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自由,但自由的代價是要面對孤獨: "自由意味着必須忍受孤獨,忍受離開母體後來自陌生的世界的威脅。自由就是冒險,是獨自一人面對世界。" 讀到這裏,稍稍明白為何他不懼怕牢獄之災,因他早知自由的代價是孤獨。他在書中狠批中國人太害怕孤獨: "中國人就是太怕孤獨、幻滅,太容易接受他人、群眾、在上者的恩賜、同情和蹂躪,太容易沉溺於虛幻的自我陶醉之中,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封建時代的士大夫更是如此。" 劉曉波好像早就認定了自己為了爭取自由而必然面對的悲劇命運: "我也許會失敗,但我並不悲哀,我為自己能夠投身於反封建運動的激流之中而慶幸。" 這話也令我開始明白為何在獄中的劉曉波沒有為自己感到悲哀,並能寫出感人肺腑的詩句給愛妻劉霞:"即使我被碾成粉末,我也會用灰燼擁抱你!"這兩句出自2009年劉曉波入獄前夕寫下的〈我沒有敵人——我的最後陳述〉答辯文。 文中劉曉波形容自己是:"荒野中的頑石,任由狂風暴雨的抽打,冷得讓人不敢觸碰。"所描繪的一片荒涼境界,道出了他孤獨的處境,讀之令人落淚。難怪英國 《 經濟學人 》周刊( The Economist )的Banyan欄目最近討論劉曉波案的文章也以"A hard stone in the wilderness"(〈荒野中的頑石〉)為題。欄目作者以其美麗的英語翻譯了劉曉波的名句: "A hard stone in the wilderness, putting up the pummeling of raging storms and too cold for anyone to dare touch." 然而,劉曉波不以悲涼作結,他緊接着說:"我的愛是堅硬的、鋒利的,可以穿透任何阻礙。即使我被碾成粉末,我也會用灰燼擁抱你。"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2010-11-12
劉曉波:"A hard stone in the wilderness"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