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贫富差距已过警戒线 2011-12-06 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2010年的基尼系数为0.48, 超过了0.4的警戒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9年达到3.3倍。评论界人士表示,中国政府应当为弱势群体创造提升自己地位的机会。 《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所提供的重要数据还包括:从1978年至2010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增加55倍,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加近43倍; 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之间的人均年收入差距2009年扩大到8.9倍。研究报告还指出,在中国,越富的人收入增长越快。 美国克莱姆森大学中国中心主任胡晓波教授表示,收入差距过大是个重要警示,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是否存在所谓"中国梦",中国是否存在让相对贫穷的人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经济地位的机会: "在城市里财富是在少数人手里。其实整体的平均数只比农村高三倍。这些经济方面的统计数据特别是基尼系数在经济学界也有一定的讨论和不同意见。因为这有可能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很可能是发展过程中要走的一步。但是关键的问题就是政府和社会有没有应对的办法?它的基尼系数的增长超过了我们刚才谈到的跟美国差不多,它超过了美国的贫富差别。这里面有很多话要讲。我们中国也没有像美国那样建立比较完备的系统去给大家继续发展提供希望。我们有没有像美国提了一个叫美国梦想。中国也没有提到一个中国梦想。这个非常重要。有一个能够富裕的机会,特别是绝大部分不富裕的人他的期待是什么?他有没有一个能够持续发展,能够进入中产阶级的这种可能性?" 美国威克森林大学李伟钦教授也说,一个社会是否能够为其成员提供迁升机会很重要。他还说,中国社会正在转型期,社会成员对于自己相对贫穷的承受能力很关键。李教授说: "你可以讲3.3比1不高,但你也可以说3.3比1是有点儿高,因为如果经济继续持续发展的话,你总是要尽力拉平收入的差距。最怕在转型的阶段。以前大家都穷,没什么关系。但是如果一比较出来说为什么别人会富有那么快,我没法富有那么快?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考问题。你心理层面的感觉上尤其是中国现在流动那么平凡,你一有比较你心里的承受和满意程度在不在那边这是一个。第二个,当你觉得不满意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别人的收入是不是合法性的?如果说贪腐这么严重的话,我会感觉到体制上有些问题。如果一个人这么想还好。如果他组织起来的话,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问题。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在乡村地区抗议、暴动也许是时常发生,而且一聚就是那么多人。另外,也许他说是合法收入的话,我是不是 也有那机会。如果说我苦干、实干,也许我会比较成功,逐步缩减,也就是说改善我的生活来增加我的收入。这样也许整个收入差距的话那当然不是一个问题。" 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朱永德表示,贫富差距过大固然是个问题,但更大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农民在城里的生存空间十分有限,这些人再辛苦,也不能受到平等对待: "你北京政府来说,它要实行社会主义,不论是中国式的也好,外国式的也好,怎么样把人民老百姓的基本需要,衣食住行要解决好。现在很多乡村的人到城里来工作,在城里头不能够留下来。这也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啊。所以我想这种问题比这个绝对的数字还要重要。你要问我到底中国的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现在政府很有钱,政府的官员很有钱,跟政府做事很有关系的这些人发了财,现在都要到海外来。你看到加拿大、美国、澳洲、再到欧洲。 " 贫富差距过大不独是在中国,在世界其它一些地方都已经构成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哪一派社会学说或经济学说可以为永恒的、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提供正当理由。对此,克莱姆森大学的胡晓波教授说,绝对平均主义不可取,但是一个政府对社会财富的分配与调节,总体来说,离中庸之道不应太远: "我们还不得不借用古代文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那时候谈的叫golden mean(黄金中介)。中国人讲的中庸。我觉得两个极端都很可能是我们想避免的。不管是在中国也好,美国也好。不应该穷的更穷啊,我相信两个国家做得都很多,特别是前一段时间听世界银行在报道中国使得四亿人口脱贫了。那么美国也一直在不断的提高最低工资。那么下面一步就是怎么样使得资源不要集中到一定地步。违背生产力继续发展的规律或者在整个社会引起不安宁。美国一直在探讨如何regulate wall street(规范华尔街)。那么中国有没有考虑到这些事情?而这些事情是一定要考虑的。 " 朱永德教授说,一个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本身已经是个问题,而贫富差距过大与政府官员贪腐猖獗相结合,那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是自由 亚洲 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2011-12-06
中国贫富差距已过警戒线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