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是舶來品,然而在這個領域,屬於「中國特色」的東西實在不勝枚舉。無論是在生產環節,還是銷售網絡,皆是亂象叢生。有想像力非凡的商家,結合了「拉菲」和「卡斯特」兩大名頭,創造了「拉菲卡斯特紅酒」,誤導消費者……這種種亂象背後,實際上充斥著暴富社會中的狂躁消費心理,並伴以對葡萄酒的極度無知。
買的、喝的都不懂
浙江有酒商把「香港拉菲」「香港卡斯特」「卡茜露」這些名字進行排列組合,或引申出「黃色拉菲」之類的品牌。其葡萄酒進價大約30元一瓶,售價有各種檔次,平均約為100元。另外,居然有商家把英文Lafite和Castel合在一起,拼湊成「拉菲卡斯特」的牌子,在市場上大行其道。
一年以來,浙江省工商局查扣各種紅酒15萬瓶,罰沒款883萬5000元。在這些亂象背 後,是旺盛的紅酒需求。僅浙江一省,年消費增幅在60%以上。浙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數據顯示,2011年浙江進口紅酒近7000噸,如按750ml一瓶的標準計算,則是近100萬瓶。其總價值超過2億5000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長近一倍。
義烏一位酒商說,「反正是買的不喝,喝的不買,大家都不懂,也不需要懂。只要是進口酒的花花綠綠商標,一堆不知道是英文還是法文的花體字,拿得出手就行了。這個市場規模其實非常大,動輒就是幾萬瓶,到內地縣一級城市分銷。」
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情況顯示,拉菲和卡斯特是被傍得最多的名牌。究其詳情,其實頗為怪誕。因為兩者幾乎是定位完全不同的品牌,針對的也是不同的消費人群。數位業內人士都以茅台和二鍋頭的關係,類比拉菲和卡斯特。
拉菲是法國各大酒莊中歷年來平 均成績最高的名酒。此類名莊仍以傳統家庭手工業方式生產紅酒,其質量,根據各年的雨水狀況、日照度、甚至釀酒師的心情靈感等偶然因素都有不同變化。於是,每一年拉菲的口感、售價均不相同。以拉菲為代表的名莊酒,一直是小眾奢侈品。
而卡斯特(無論中法)採用的是現代工業化生產方式,產量極大,售價和質量平均,走快餐式道路,類似於星巴克在咖啡行業的地位。
而此二者能並駕齊驅成為製假、仿冒的重災區,恰恰說明了中國消費者對葡萄酒知識的貧乏,以及極不理性的消費心理。
在2012年3月對葡萄酒市場進行大規模整治之前,浙江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對某口岸城市的各個環節進行摸底調查,計算了73個品種進口葡萄酒的價格變化,發現批發價為口岸價的20倍;到了零售均價環節,又 漲了1.8倍。消保委計算出每瓶進口葡萄酒平均口岸價約為2.19美元,折合人民幣15元,待到當地零售市場,就變成了562.5元。如比較它們與國產葡萄酒的價格,則在5到6倍。因此,消保委總結,「進口葡萄酒可謂暴利」。
暴利行業才喝得起
酒商指出,一瓶葡萄酒到岸,算上運費、保險、關稅後,價格就翻了一倍,此後是各級分銷商的層層加價:總代理需要8%-15%純利潤,二級和三級分銷商要求40%-60%的純利潤。如果最終是進入酒店飯店等高消費場所,要求至少有100%的純利潤。如此這般計算下來,一瓶最普通的原裝進口葡萄酒的中國售價已比原產地售價高出了7-10倍。
整個鏈條中,獲利最豐厚者,卻是最終端的酒店飯店,這恰恰是葡萄酒消費的「中國特色」,證明進口葡萄酒遠未像國外那樣,是日常消費品,而是排 場、應酬的副產品。除酒店之外,零售、超市一類終端,幾乎對進口紅酒銷售量不起作用。
一位酒商甚至認為,拉菲近期價格下跌,和房地產業蕭條有一定關係,「只有暴利行業的人才消費得起,成箱成箱地喝拉菲。而且,也只有他們需要上下打點關係,像喝啤酒一樣喝拉菲。」
●10瓶拉菲 9瓶是假的
據酒商回憶,紅酒在中國變熱,是近五到八年的事情,而拉菲的身價扶搖直上,則是2009年以來的現象。在旺盛的需求下,「現在國內十瓶拉菲裡大概九瓶是假的。」國際葡萄酒協會亞洲分會理事長林國平博士說。
林國平是常住中國的新加坡人,他的另一個身分是杭州葡萄酒文化中心理事長,幾年來也曾多次應當地富商要求,透過私人渠道在國際市場上為他們購買拉菲酒。他回憶說,自己會找到一些離中國比較遠的朋友,商量能不能轉讓一兩箱。這時候,他還要考慮對方國家的稅務狀況。因為各國對拉菲這樣的奢侈品都徵高稅,如果對方公司沒有退稅的出口權,轉售這批酒的話,中國這邊的成本會大增。
事實上,拉菲只是法國五大或八大名莊之一。此類名莊都只管生產,銷售則是透過公開市場。 因為走俏,酒商往往只能買到幾年以後的期酒。
拉菲空瓶價暴漲
拉菲防偽標識,據業內人士說精密程度堪比印鈔,絕難偽造。結果,拉菲的空酒瓶在中國價格暴漲,高達數千元,出現真瓶、真隨附單、假酒的局面。「況且那些假拉菲,本身也是不錯的酒,就是不如拉菲那麼值錢而已。灌進去,一般人也喝不出來。」
林國平說,他的一位朋友是上市公司老總,在他這裡喝到真拉菲,卻以為是假的——因為他對「拉菲」很熟悉,幾乎天天喝。
據林國平觀察,中國消費市場的「拉菲熱」已漸漸退潮。「一些老總認為,透過複雜的渠道買到拉菲,也不知道是真是假。現在拿一瓶瑪歌、木桐出來招待人,價格只有拉菲的幾分之一。」
●公子哥標籤 高腳酒杯取代鳥籠
葡萄酒在中國尚未完成啟蒙。而在「北上廣」地區,一些熱愛葡萄酒的人聚集了自己的圈子,共同發掘酒的樂趣。玩紅酒的人,「要有錢有閒,說穿了是一種公子哥氣息,但手裡不是鳥籠蛐蛐盆子,而是高腳酒杯。」
上海一家名為「食堂」的私人會所裡,十幾個30歲上下的年輕人,人手一只高腳杯圍坐一圈,七嘴八舌,品頭論足。他們面前是十幾個紅酒瓶,以及一些披薩或者花生之類的小食。每一支酒打開,所有人都像磨墨一樣把杯子晃上十幾圈,有的是把高腳杯的底座按在桌上搖,幅度就顯得大了一些。然後停下觀察酒的「掛壁」情況,接著湊上鼻子,深吸一口氣,啄上一口。再嗅,再啜。
這次小型品酒會主題是美國紅酒,一共八款,全都由一位精通中文的美國紅酒商免費提供。他說 ,品酒會是市場調查的一部分,看看這些酒在中國有無銷路。現場讓這位美國人頗有些驚訝,這些中國年輕人對價格判斷極為精準,誤差不超過10%——如果計入關稅、運費等,10%的差距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況且,這批美國酒也不貴,大都在人民幣300元以內。
唯一讓所有人跌破眼鏡的,是一款名為「狐狸山」的紅酒,產於2007年。所有人都喜歡它的味道,覺得至少能值300元。美國人一臉壞笑著揭開謎底:「100塊!今天晚上最便宜的一瓶。」
「食堂」的酒友都說,葡萄酒口味千變萬化,某一年葡萄強壯與否,採摘早晚幾天,橡木桶的選擇,釀酒師是不是別出心裁添了點什麼東西,或想開開玩笑,都會使酒味大異。所以,關鍵是喝適合自己的酒,而不是價格高低;況且,能發現一瓶適合自己口感的新酒,快樂程度絕不 亞於喝了一瓶名莊酒。
「食堂」裡各種品酒會的組織者James認為,在葡萄酒消費已比較發達的「北上廣」,其中還是有相當差別。廣東因受香港影響時間最長,葡萄酒的消費,已滲入到日常飲食,更多是在考慮如何配餐;上海的消費,還有很強的時尚和炫耀心理;而北京的消費,主要還是以官員為中心的交際活動居多。
James說,在上海,「玩紅酒的人要有錢有閒,說穿了是一種公子哥氣息,但手裡不是鳥籠蛐蛐盆子而是高腳酒杯。」(大陸新聞組整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