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暴雨死亡37人暴露当局只重政绩 忽视长远
昨天(7月22日)晚间,北京市官方宣布7月21日的北京暴雨已经造成37人死亡,其中竟有25人溺水而亡。同一天,北京防汛指挥部总工刘洪伟在CCTV的新闻直播采访中,对此次暴雨灾难讲了三个非常到位:"预报非常到位、预警非常到位、预案非常到位",更引起了网民、尤其是北京网民的暴风骤雨般的批评。
大雨第二天,北京市的交通协管员,却被给许多遭暴雨熄火停在路上的车贴罚单,引起许多不满,昨晚,北京常务副市长吉林表示,在突发灾害降临时这种处罚是错误的,所贴罚单作废,并称将追究上述协管的责任。许多市民仍质疑,北京市将罚款权力交给并无法定执法权力而协管而非交警,是否合法。
广渠门立交桥下积水中没能及时弃车而逃的丁姓车主,也传出在被困时仍有意识并曾求救。
据《新京报》的报道,当晚19时30分他给妻子打电话求救,称水压大打不开车门,并让妻子报警,被困多时,直到22时20分许,消防员将绳索绑在车上,在10余名群众帮助下将车拉出,但丁先生已被困于车中生生溺亡。
对市民在首都的二环路上活活淹死的荒谬事实,许多网友贴出了巴黎、东京巨大的下水道设施甚至是江西赣州宋代建成目前仍在使用的古老下水道,对北京市的城市基础设施与官方的预警救助提出尖锐的批评。
据《东方早报》今天报道,北京排水系统的设计只是1到3年一遇,仅能及时排掉此次降雨量的1/5。更困难的是,由于城市规划不合理等挤占了排水系统的升级空间,中国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很难大幅升级。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周玉文介绍,中共建政初期,城市排水多采用苏联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理论,"想尽办法省钱,只求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就行"。因此,当时北京建的是小排水管道,按0.5年甚至0.3年一遇的标准设计,"一年淹两三次是正常的。"
北京市防汛办主任王毅曾表示,北京市排水系统设计的是1到3年一遇,能够适应每小时36到45毫米的降雨,仅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排水管线能达到5年一遇标准。相对的,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
除了设计标准不高,北京排水系统还存在老化的问题。目前,北京排水管线仍然包含49年前的甚至是明代的旧砖沟。
据新华社昨天的报道,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说,城市快速发展使北京的地下空间不断被占据,难于满足供排水系统升级不说,还分属在市政、排水、环保、电力、通讯等不同部门,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机构统一规划、建设。
北京市水务局回应说,北京一些老旧城区的管网上都有新的建筑群,无法拆迁,只能打补丁,发现一处补一处。同时,因为城市建设项目面临审批等,项目的建设也跟不上,导致排水系统建设滞后。
此外,在北京城快速扩大的进程中,北京的地下空间更多的留给了电力、电信、以及地铁等直接关系到GDP的公共设施,留给下水道的空间很小。
《纽约时报中文网》的评论认为,"深层原因可能在于应用于城市下水道的投资不能为政府带来眼前的效益和政绩,地方政府更愿意把公共资金投入到与房地产、工业项目等相关的市政基础建设上去,这些项目能带来快速和可见的收获,有利于政绩。"
今天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评论呼吁政府"当从公民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评论说,"在大暴雨中,如果体育场馆也像热心市民一样,打开大门欢迎被困民众;如果公车特别是公交车,也能够像私家车主一样组织起来,接送滞留乘客,……对于成长的公民精神,政府不仅要弘扬,更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有意思的是,此前中共中宣部曾专门发文,禁止媒体提及"公民社会",中共中央政法委的秘书长周本顺甚至曾在《求是》杂 志撰文,称"公民社会"观点是西方的"陷阱"。
该评论最后说,"37个生命骤然离去。给正迈向现代化的中国上了深刻的一课。一座城市现代化,不仅需要把地上建设得富丽堂皇,更需要夯实地下的百年根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