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和良心"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和良心。"这次北京的大雨暴露了中国大城市下水道的严重缺陷,更令人想起了雨果的这句名言。巴黎是一个非常重视下水道的城市。一名法国专家说,建设和改造一个城市之前,首先要想到的不是地面上的建筑物而是地下面的排水管道。一个城市如一个人一样,仅有美丽的外表是不够的,体内的功能更为重要。
北京721暴雨发生后,中国媒体给予空前的关注和广泛的评论。从北京的市政建设到官方的责任甚至联系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今天很多大城市只注重人们看得见的靓丽的外表,到处光可鉴人,奢华豪气,却很少考虑城市的功能性。特别是城市的"下半身",那些看不到的地方实际上却非常重要。
在今天的专题节目时间,我为各位综合中国及港台媒体对中国城市建设的评论。
暴雨反应中国大城市基础设施薄弱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大城市为何频频内涝"的文章指出,2008年至2010年间,中国351个城市62%发生过内涝。此次北京发生的特大暴雨,降雨总量之多、强降雨历时之长、局部雨强之大都是历史罕见。暴雨过程导致北京受灾面积16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90万人,1万多辆汽车受损,据初步统计全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有关专家表示,一方面此次北京特大暴雨的确历史罕见,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资产和人口高度集中,在基础设施条件没有改善的情况下,承受自然灾害的脆弱性也在不断增大。《新京报》指出,在"7•21"特大暴雨中,多个下沉式立交桥发生严重积水。市水务局副局长潘安君坦言,在应对本次特大暴雨过程中,暴露出城市基础设施薄弱、防汛指挥的运行机制上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中国最缺"下水道市长"
《环球时报》发表文章"大暴雨冲出中国现代化的原形。"文章指出,很多人在说北京的下水道太差了,这个理已经明摆在每一次大雨中,而且已是老话题。但北京市的减灾软肋岂止是下水道,它还包括很多其他硬件上的细节,以及人们防灾意识的淡薄。《中国青年报》指出,中国最缺"下水道市长",逢雨必涝、逢涝必瘫,几乎成为南北城市的通病。而日益严重的"城涝"现象背后,则是城市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特别是地下管网、排水系统 建设及维护的普遍滞后。毫不客气地说,对于很多城市管理者而言,他们看重摩天大楼、广场绿地、博物馆及地铁工程等"面子工程",招商引资、全球500强企 业落地等"面子经济",却鲜有官员在地下管网、排水系统等"里子项目"上下工夫。
巴黎的下水道令人羡慕
青年报还说,巴黎素来多雨,有"爱流泪的女人"之称,但城市内涝情况几乎难见,其长达2350公里的下水 道功不可没,这几乎是北京到深圳的距离。我们还经常在欧美电影中看到这样的画面——其城市下水道宽阔通畅,甚至可以在里面撑船。城市里有了如此纵横交错、 密如蛛网、庞大复杂、异常坚固的下水道系统,就等于有了一个容量巨大的地下水库,平时可以排水排污,洪水来临之时则能以最快速度将地表水引入地下,收集雨 水并使之变废为宝。
正如网民所讽刺,中国城市现代化与世界的距离,就在于一条下水道。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不只是表现在地面,更表现在地面之下。与巴黎、纽约、东京等国 际大都市地下同样规模壮观的"地下之城"、"地下工程"相比,我们的绝大多数城市,地面之下的内容显得过于寒酸了。老城区下水道逼仄短小,新城区地下管网 设计标准过低、建设滞后,某些斥巨资新修的道路甚至忽略了地下排水,以至于仅仅一场暴雨,积水就将路面泡坏。豆腐渣工程不可怕,怕的是政绩思维的豆腐渣 化。如果我们的官员没有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百年接力下水道之精神细心打磨看不见的"地下民生工程",中国式城市化只能是徒有其表。并非成长的烦恼,而是生命的代价。暴雨这味特殊的清醒剂在提醒人们: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不能走偏,面对太多历史欠账,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下水道市长"。
"砸上兆元整修 下水道如豆渣 "
台湾苹果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北京暴雨酿成惨重灾情,官方荒腔走板的处置让民眾砲轰连连。有网友披露自己的爱车泡水熄火,只好暂时弃置路边,竟被交通警察开罚单贴在车窗上,当场傻眼。还有网友质疑北京看似光鲜亮丽,下水道系统却脆弱不堪,痛斥:"纳税人的钱都花到哪裡去了?"网 友透露,豪雨成灾之际,北京高速公路还是照常收费,网友痛批官方抢钱不遗餘力。据统计,2002年至2006年期间,北京市基础建设投资达约1兆 3346亿元台币,平均每年逾2000亿元台币;2008年北京奥运耗资超过约1兆4100亿元台币,其中逾6成用於基础建设,但一场豪雨却暴露北京市下 水道系统不堪一击,网友痛骂:"宛如豆腐渣工程。
能办最出色奥运暴雨面前却不堪一击
"香港东方日报报道"京城一片汪洋 洗尽奥运铅华 "文章指出,暴雨突袭北京,夺走数十条人命,全城顿成泽国,市民叫苦连天,巧合的是,这一幕正值伦敦奥运开幕前夕,不禁让人回想起四年前北京奥运的无限风光。一座能办最出色奥运的大都市,为什么在暴雨面前如此不堪一击?一片汪洋犹如一面镜子,既照出城市建设外强中乾的软肋,也照出了为政者好大喜功的丑陋。罕见暴雨突袭,自然是天灾难测,但问题是,如今的北京不是当年的皇城,而是高楼林立,道路纵横,一片光鲜的国际大都市,说甚麼也应该有防涝抗灾的基本能力。难以置信的是,大雨还未停,全市用於抽水的泵站却因水浸而关闭,水泵站熄火,排水受阻,偌大的北京城只能听任暴雨肆虐,奥运风采,毁於一旦。
一场暴雨打残一座城市,并不是北京的独有遭遇,而是内地城市集体面对的难题。表面看,大中城市绿化、亮化、香化,花团锦簇,既有大广场,也有不夜城,其实是虚有其表,弱不禁风。两年前,广州為举办亚运,耗巨资「穿衣戴帽」,结果水浸羊城,交通瘫痪,几十万辆车被淹;几天前,武汉三镇水深齐胸。有网民调侃,「去武汉看瀑布,去北京看大海,去广州学游泳」。
外面一枝花,里面豆腐渣,一场暴雨,让北京洗尽奥运会的铅华;一场天灾,就足以让崛起大国现出外强中乾的原形。
专家:北京不仅仅是下水道的问题
中国环境报引述中国专家指出,中国城市的问题还不仅仅是下水道的问题,城市防涝系统由城市内河、湖、水面、道路和调节构建物等组成。以北京为例,北京的防涝系统曾经很完善。资料显示,自金代起,北京中都城内己设有专门机构负责修治排水沟渠。在修筑中都城时就"赖沟渠以行水潦",中都城内的重要道路均"驰道甚阔,两旁有沟",其中通过皇城的"御沟"则是城中主排水沟,排泄雨洪。北京作为元大都城时,依据地势构建排水系统,即以今北护城河部分最高,沟渠总体布置依地势向南、向东和向北3个方向呈辐射状。而时至今日,快速城市化的进程挤占填埋了不少河湖,今天的北京已属严重缺水,河湖风华不似当年,河湖调蓄功能大大下降,城市之肾不能正常代谢,更别说防涝功能。北京并非个案,在中国很多城市,正在消失的河湖不在少数。"千湖之城"的武汉屡屡成为城市内涝的"明星",河湖理应发达的广州市也很难逃脱内涝的纠缠,长江沿线的杭州、南昌等城市,内涝几乎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
城市排涝系统涉及河道排水、城市内河和内湖蓄水等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花费巨资仅仅改造地下,即便城内的排水能力提高了,承接排水的河道能力不足,遭遇强降雨时,城市积水也可能排不出去。城市湿地乃其肾,忽略系统内河湖等自然湿地系统的调节,城市的水代谢不畅,内涝自然如影随形。
北京需要雨水的滋润:如何解决"干"和"涝"的矛盾
中国环境报指出, 对于缺水严重的北京城来说,一场酣畅淋漓的"及时雨"应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然而最近几年来,一遇到大暴雨,北京却面临着尴尬:排水设施滞后,城市内涝频发,财产损失严重。7月21日的特大暴雨更是在短时间内把北京变成水乡泽国的同时,还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干涸的北京在"解渴"的同时被抹上了一抹暗淡的底色。
一方面是几乎所有河流都被污染,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却是每每在大雨来临之际整个城市陷入洪涝困境,雨过天晴,雨水又白白流走,导致大量水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缺水"和"怕水"这一矛盾体在北京奇异般地得到了体现。
如何留住雨季的雨水、把洪涝变成可以利用起来的水资源,对于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资源极其短缺的北京来说,应该是暴雨过后需重点思考的问题。
根据北京市水务局统计数据,北京多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城镇每年可利用的雨水量达到2.3亿立方米,而目前城镇建设的雨水收集系统收集水量不到2000万立方米,雨水利用空间很大。如果能在最大程度上把这部分雨水利用起来,不但可以减轻北京市政防洪排涝的压力,更为缓解北京水资源严重短缺提供了一条稳定的来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