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國大陸 民眾如何看待海歸?
邰秋卿為紐約時報中文網撰稿 2013年01月02日
近年來,中國各級政府為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例如引進人才能獲得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的高額政府獎金;可優先申請科研經費和創業貸款,享受醫療照顧人員待遇;其配偶工作、子女入學均可得到妥善安置等等。
這些優惠措施一方面增加了海歸回國的積極性,但同時也可能造成一些負面效果。首先,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各地政府斥巨資引進海歸,建立創業園區,究竟是引進了真正需要的人才,還是又秀了一場浮誇的政績工程?其次,從國內民眾的角度來看,海歸不可避免地將與國內同行業專家進行競爭,如果政府過度偏袒海歸,不僅會挫傷國內專家和民眾的工作積極性,而且可能引發他們對海歸的敵對態度及對政策的不滿。
相關文章
2012年11月,我和另一位耶魯大學政治系博士羅里.特魯克斯(Rory Truex)對中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000多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中國網民進行了問卷調查。我們試圖通過分析國內民眾對海歸及其所享受政策態度,進而評估國家人才戰略可能造成的負面效果。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雖然中國民眾普遍支持政府引進更多海歸,但被訪者也呼籲"土鱉"和"海歸"公平競爭的環境;政府對海歸的優惠政策應有限度。
人才戰略延攬海歸
自本世紀初起,國外留學人員回國這一現象逐漸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根據《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的統計,2011年當年,有18.62萬海外學人回國發展,創下歷年來中國留學生回國人數之最。中國正從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國,轉變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迴流國。
回國潮的出現一方面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也和國家延攬人才的一系列措施密不可分。政府廣納賢才的決心從近年來出台的政策中可見一斑。2008年,由中組部牽頭,第一個國家層面的"千人計劃"將用5-10年時間吸引國外2000名戰略科學家和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回國工作。2011年,以引進世界各國專家為主旨的國家"外國專家千人計劃"正式啟動。2012年,中組部又推出"青年千人計劃",計劃5年內引進2000名海外中國青年人才回國工作。
千人計劃引進的既有外國專家,又有在國外工作多年的中國創新創業人才。這些人才通常擔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業、國有商業金融機構的領導職務或專業技術職務。他們參與國家重大項目諮詢論證、重大科研計劃和國家標準制訂、重點工程建設等工作。同時,他們可優先申請政府部門的科技資金、產業發展扶持資金等,用於在開展科學研究或生產經營活動。
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指導下,各地相繼出台了引進海歸人才的政策。2009年,天津市下發《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將用5至10年的時間引進1000名海外高層次人才。2010年,浙江啟動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用5年時間引進1萬名優秀海外創業創新人才和10萬人次外籍專家。 不僅沿海省市積極採取措施吸引海歸,西部各省也紛紛效仿。雲南省計劃引進100名左右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四川省啟動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百人計劃",引進並重點支持200名左右的海外高層次人才來川創新創業。
為了吸引海歸,政府出台了各種優惠政策。國家財政為入選中央"千人計劃"的海歸每人提供100萬元的科研經費;武漢為入選"511黃鶴英才計劃"的領軍人才,按項目給予300萬元至500萬元的資金支持;長春設立了每人300萬元的"天使基金";杭州"海創園"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的海歸提供配套經費300萬元,此外還有融資擔保、取消對海外高層次人才戶籍限制,為海歸提供人才公寓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作為這些優惠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大多數海歸自然對政府的這些舉措持歡迎態度。然而國內民眾是否支持政府的人才戰略?他們如何看待海歸的待遇問題?他們對海歸這一群體又有着怎樣的看法?
民眾歡迎哪類海歸回國?
我們首先調查了受訪者對於政府增加引進海外高技術人才的看法。總體看來,中國民眾對政府增加引進海外人才的支持率較高。有76%的受訪者支持或強烈支持這一政策。我們進一步把海歸細分成了"教授","企業家",和"留學生"三個群體。結果顯示,有80%的民眾支持或強烈支持政府吸引海歸企業家回國創業。相對而言,對增加吸引留學生政策的支持率最低,為68%。
"我希望國外的企業家回來創業",去年剛從大學畢業的小黃在接受筆者訪問時說道,"因為他們做的產品有技術含量,很有市場競爭力,而且還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小黃目前在無錫一家海歸創辦的生物製藥企業擔任銷售工作。
我們的調查發現,中國民眾對海歸的支持度主要取決于海歸群體對社會的貢獻大小。這可能因為中國目前仍屬於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依然影響着許多人衡量政策合理性的標準。絕大多數中國海歸在國外受過高等教育,因此被認為是有能力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其中,海歸企業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直接,他們不僅把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促進地區經濟增長,而且能創造許多就業崗位。相對而言,留學生群體一方面質量參差不齊,另一方面,他們回國後需要和本土畢業生競爭現有的工作崗位,因此難免被認為有"搶飯碗"之嫌,相對不受歡迎也在情理之中。
如何看待海歸的待遇?
目前,各級政府為了吸引人才,紛紛出台了針對海歸,特別是海歸專家的優惠政策。為了了解中國民眾對這些不平等政策的看法,我們擬定了海歸專家可能享受的幾種不同優惠政策,隨後將受訪者隨機分成不同組,分別詢問他們對政策的態度。結果顯示,受訪者可以接受給予海歸一定程度的優待。但當海歸和同類本土人才的待遇相差較大時,對政策的反對也就隨之上升。
徐女士在浙江省一所高校的經濟系任教,談到學校里引進海歸專家的待遇問題,她頗有微詞:"我比較反對現在院系裡搞的一刀切政策,只要是國外回來的教授,就享受特殊津貼和一大筆科研經費。國外回來的專家和我們本土培養的教授應該說各有所長。他們在方法論上受到了更好的訓練,但許多人其實並不十分了解中國的實際問題。"
海歸的專家學者享受的是更高的薪資,而回國創業的企業家們享受的則是政府的稅收減免政策。陳先生四年前大學畢業後,在山東濟南創立了一家電子企業。談到對海歸待遇的看法,他說:"別看現在海歸回來創業的很多,在我們創業園的留學園區里,很多海歸企業只是靠着免稅政策才勉強生存,有不少企業一等到免稅期限結束就經營不下去了。"
政府出台優惠政策延攬海歸固然可以提升海歸回國的積極性,但過度的優惠政策會產生一些負面作用。首先,一些城市因為想吸引海外留學人才而不問資歷,唯海歸是用,盲目的海歸爭奪戰可能導致人才的質量降低。其次,民眾雖然支持政府引進人才,但對海歸所享受待遇則有不少意見。許多受訪者對海歸政策的不滿並不是因為和害怕和海外人才直接競爭,而是因為政策傾斜所造成的機會不平等,讓他們輸在了起跑線上。政府借吸引海歸人才的契機加強制度完善本應值得稱讚,但目前的這些制度大多隻針對海歸,並沒有惠及本土人才。這會挫傷本土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因此,如何從全局着眼,發展好大環境,讓海歸和本土人才都享受到制度的優越性,是政府當下應該考慮的問題。
此外,如果政府一味依靠經濟手段吸引海歸回國工作或創業,會導致海歸回國動機改變。因為有了資金保障和稅收優惠,不少原先並不適合創業的海歸都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加入了創業大軍。更有一些海歸將低價得來的創業園土地高價租出,賺取差價。這樣的行為顯然違反了政府制定針對海歸優惠政策的初衷。
民眾眼中的海歸形象
我們還詢問了受訪者對海歸群體本身的印象。調查發現,民眾雖然歡迎政府引進海歸,但對已經回國的海外人才卻並沒有太好的印象。59%的受訪者認為海歸併不見得比國內同行優秀;53%認為海歸具有國際視野,並且有學識;52%的人認為海歸比較理想主義,對中國當下國情不很了解;42%的受訪者認為海歸有自己的圈子,自視清高。只有30%的受訪者認為海歸非常熱愛本職工作,17%認為海歸在工作中很容易與他人合作。
上述結果表明,海歸群體成分複雜,既有不少擁有真才實學和國際視野的精英人士,又有大批在國外鍍了層金,因為無法在國外立足而被迫回國的留學生。如果把這些人籠統地稱為"海歸人才",不免會引起國內民眾的異議。
另外,種種跡象表明,國內民眾和海歸在相互認識上存在不小的差異。當被問及海歸專家回國的主要原因時,62%的受訪者認為他們能享受政府的政策照顧,只有26%的受訪者認為海歸專家回國是因為他們願意幫助中國實現復興。有意思的是,2009年中組部一項對千人計劃專家的調查顯示,86.5%的專家選擇回國的主要原因是"報效祖國"。雖然千人計劃專家和受訪者眼中的海歸專家可能不完全是同類人群,而且千人計劃專家在回答中組部問卷時可能會刻意表現得比實際更為愛國,但這個結果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這兩個群體間存在着一定的隔閡與誤解。
值得一提的是,受訪者對海歸的態度也受政府人才政策的影響而波動。當海歸所享受的待遇越優惠,民眾對海歸的負面評價也越多。因此,政府必須全面地預估其人才政策的效果,包括其外部性,即政策對其他社會群體產生的效果。一味偏袒海歸的政策,可能造成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