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3-03-14

中國是條破壞環境的貪食龍?


新書

中國是條破壞環境的貪食龍?


北京——在中國,環境的迅速惡化在今年已經成為一個最重要的話題。1月,在北京和中國北方部分地區,空氣污染創下了歷史記錄。本周,一些官方媒體報道,人們發現將近6000頭死豬漂浮在一條河裡,其河道最終會穿越上海市中心,因此水污染又成為了關注焦點。與此同時,環境倡導人士在向政府施壓,要求公布土壤污染的數據,而官員們一直將這歸為國家機密。

那麼,正在北京舉行的一年一度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代表們對環境問題展開辯論,也就不足為奇,儘管大會很大程度上只是形式上的立法機構,擔負著為共產黨政策披上合法性外衣的責任。

同樣令人擔憂的是,中國對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環境影響,即便中國人尚未對這一問題展開熱烈討論。這一影響不容易量化,但是考克斯報系(Cox Newspapers)的前駐亞洲記者克雷格·西蒙斯(Craig Simons)做了這件事。他的第一本書《貪食龍:中國的崛起如何威脅我們的自然世界》(The Devouring Dragon: How China's Rise Threatens Our Natural World)記錄了他的發現,這本書在3月12日由聖馬丁出版公司(St. Martin's Press)出版。西蒙斯最近談起他為何要開展這一項目的原因,中國官員如何評估氣候變化,以及美國能採取何種行動緩解中國帶來的環境影響。以下為這次談話的節錄。

你為何選擇關注這一問題?

我在中國生活工作了十多年,先是作為和平隊(Peace Corps)的志願者,後來又做了記者,我看到了環境危機給普通民眾的生活造成的影響。後來我在2005年找到了一份駐亞洲記者的工作,並開始到各個地方出差。在印度尼西亞,我就中國的需求如何致使伐木活動愈演愈烈進行報道,並與一些專家交談,他們擔心野外的紅毛猩猩可能會滅絕。在韓國,朋友告訴我韓國遭受了中國嚴重沙塵暴的侵襲。在圖瓦盧,一個地勢低洼的南太平洋小國,當地人擔心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會加速全球變暖,而全球變暖最終可能會導致他們的國家被淹沒。由於不斷經歷類似事情,我開始認為,中國在21世紀最大的影響可能是對地球本身的影響。我想要了解中國的崛起如何對世界各地的環境造成影響。此外,考慮到中國有很多地區仍然相對貧窮,中國的繼續發展對我們共同的氣候環境、地球上剩餘的野生動植物和森林意味着什麼。

你說過你的目標之一是將中國對其他國家的環境影響置於歷史背景下。可以告訴我們更多有關這個背景的信息嗎?

背景不過就是自從工業革命開始以來,人類在地球上引發的巨大變化。中國大約在過去十年的時間裡才開始到國外尋求大量自然資源,這些需求在到達一個穩定水平之前,可能會大幅增加。但與歐洲和美國不同,中國的增長曲線呈上升趨勢時,全球環境已經嚴重惡化。大約自從工業革命開始以來,人類已經耗盡了地球上逾四分之一的森林,將地球推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其滅絕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100至1000倍——並向大氣中排放大量溫室氣體,致使全球氣溫上升超過一華氏度。將中國置於這樣一個大環境中有利於我們認識當今環境問題的全球性:這提醒我們,我們都有責任。

你在做研究時,最讓你吃驚的是什麼?

最讓人吃驚的是中國需求之大。中國擁有13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9%,30多年來,中國經濟的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0%,似乎沒有不受中國影響的地方。我這兒有一個非常尖銳的例子,一個總部位於阿肯色州的環保組織要求禁止搜集野生龜,因為一些品種可能瀕臨滅絕,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對龜肉的需求。雖然美國龜類出口數據並不全面,但他們發現,2002至2005年間,僅從德克薩斯州達拉斯·沃思堡機場(Dallas-Fort Worth)出口至亞洲的野生龜就超過了25.6萬隻。還有另一個例子,如今,來自中國的空氣污染物(向來自其他國家的污染物一樣)已經對全世界造成影響。中國地區空氣中的污染物——塵土、臭氧、一氧化碳及水銀經常進入北美及其他大陸的土地中。

中國官員在多大程度上意識到了他們的政策給世界其他國家造成的影響?

雖然中國官員深刻認識到了中國的發展政策給本國環境造成的影響,可是該國公眾對中國國內消費給其他國家造成的影響幾乎毫無認識。儘管目前,中國被認為是全球非法砍伐木材最大的進口國,然而,沒有幾個中國人思考過非法砍伐造成的問題。同樣地,沒有幾個中國人考慮過消費傳統中藥和珍奇物種對野生動植物造成的影響。我在中國的市場和餐館裡就看到過動物產品,其中包括在售的虎骨和犀牛角。研究還發現,在中國,人們普遍有食用野生動植物的慾望:例如,根據非政府環保組織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2010年的一項調查,在中國六個城市的受訪者當中,有44%的受訪者在前一年當中消費過野生動植物;大多數受訪者認為,是否食用多種野生物種應該是個人選擇。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情況則更微妙一些,中央政府已經非常公開地推動能源效率的改善和增加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過,專家認為,在地方層面上,大多數官員仍在繼續把精力集中在經濟增長上。

中國官員如今怎樣評價氣候變化,他們的評價和美國官員的評價是否存在很大差異?

答:大多數中美高層官員之間存在一項共識,那就是氣候變化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需要加以解決。然而,在專家當中,對於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應該做些什麼的問題,存在着重大的分歧。中國通常堅稱,為了公平起見,任何未來的排放量預算都應考慮歷史排放量和人均排放量,這將使中國在未來得到大得多的排放份額。在聯合國最近舉行的會議上,西方國家已經設法敦促中國政府,接受針對未來排放的強制性限制,不過,正如2009年,我們在備受爭議的哥本哈根氣候對話中所見到的,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依然不肯接受一個量化的排放上限。

問:中國官員常說,中國有權按自己的意願發展經濟,美國不應對中國的環境影響指手畫腳,這是因為美國花了很多年的時間發展自身經濟,卻沒有考慮這麼做的後果。即使到現在,美國的人均碳排放量依然要比中國的高。中國人的說法有道理嗎?

答:是的,這是一個有道理的論點。在美國經濟衰退之前,中國的平均碳排放量是美國平均碳排放量的六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具體數值取決於算法差異)。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比美國人貧窮得多。中國在2011年的人均收入不足4000美元,是美國人均收入的十一分之一。在現實中,這意味着美國人習以為常的許多東西,中國人都沒有,比如私家車、可以供暖和製冷的房屋、到國外旅遊的機會,而中國人渴望擁有這些東西。儘管如此,另一個有道理的論點是,每個國家在發展中都面臨過不同的挑戰。幾位與我交談過的專家指出,應對氣候變化可能是中國必須承擔的責任,儘管它可能會要求中國放慢經濟增長的速度。

問:你曾說過,不想寫一本只有批評的書。你也就中國該如何減少發展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提出過一些建議。中國應該採取哪些更有效的措施呢?

答:中國政府所能採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對溫室氣體排放量設置上限,或者對碳排放大幅徵稅。現在,很多專家認為,只有中國和美國願意下決心設置排放上限,全世界才能有效控制碳排放。全球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中,幾乎有一半來自美國和中國。因為中國相對貧窮,而且仍在大舉建設國家的許多基礎設施,因此,下這樣的決心極具挑戰性。

問:那美國可以採取哪些措施,幫助限制中國對全球環境的影響呢?

答:我做的報道越多,就越發意識到環境問題是我們共同的問題。由於中國是世界製造業大國,我們都能受益於中國低廉的價格。但是,我們不斷增長的物質財富所製造的污染,也讓我們深受其害。中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只是一個前沿代表,其背後是更大的一波發展浪潮,印度、巴西、俄羅斯和其他許多國家都在其中。富裕的發達國家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它們要減小自身對全球環境產生的影響,包括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從而為其他國家樹立榜樣。之後,西方國家還可以再做一些別的事,與其他國家分享自己的繁榮。這一點部分上可以通過以合理價格提供環境友好型技術來實現。另外,發達國家還可以提供資金來保護世界上尚存的野生空間。比如,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為那些決定保全自己土地的村民提供收入和機會,或者幫助培訓荒野地區的養護員,並為他們提供設備,我在印度北部就參觀過這樣的區域。

問:如果中國繼續現在的發展道路,在未來十年里,其他國家的人們會受到哪些更深的影響呢?

答:如果按現在的趨勢繼續下去,預計世界尚存的原始森林將會遭到砍伐,更多物種將會瀕危或滅絕。目前,原始森林在尚存的森林面積中,只佔很小的一小部分。我們還可以預測,如果中國不下決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國際社會就不太可能會認真努力地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因此,中國是全球齊心協力拯救現存環境的一個關鍵(美國是另一個關鍵):它產生的影響如此巨大、經濟增長又如此之快,以至於沒有北京的參與,各國政府就無法產生足夠的政治意志力來採取行動。

黃安偉(Edward Wong)是《紐約時報》駐京記者。

翻譯:許欣、張薇、谷菁璐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