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气的老师——明治维新前后日本人中国观的变化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本刊记者 黄广明
日期:2013-04-22
古代日本从中国获益甚多,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以唐朝为蓝本的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并称为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次改革。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甚至日本文字也是从汉字演变而来。
可以说,在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大举进入东亚之前,中国在日本人心中是一个礼仪之邦和文明国家,是学习的对象。与此同时,同中国一样,也视西方人为"夷狄"。
然而,随后日本领教了西洋的船坚炮利和先进的制度文明,并获悉清朝在鸦片战争中败给英国,务实的日本人对待昔日老师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逆转。
福泽谕吉于明治元年(1868年)出版的《唐人往来》中说:
……清国是个拙于改革的国家,一千年来,两千年来,始终守着古人说的话,丝毫不懂临机应变。……他们患了自大症,以为自己的国家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国家,因此从不向他国虚心学习,也不力图改革……。
在次年出版的《世界国尽》中,福泽对清朝也有严厉的批评——
清国的历史自陶虞时代开始,到现在已有4000年,过去以重视仁义五常、人情敦厚而盛名远播。可是因不肯引进现代文明,风俗渐衰,德智渐颓,他们还犹如井底之蛙,以为自己样样比他国行。……天保十二年,清国与英国起了冲突,一开战便大败(译注:即鸦片战争),结果,清国赔偿英国2100万洋银,还被迫开了5处港口。然而,他们好像没有学到教训似的,仍旧对外国轻启战端,结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到现在,真是可悲。
由器物层面的批判开始,日本学者也开始批判来自中国的儒家思想。幕末思想家佐久间象山曾说,"各地的儒者都称自己的学问考证精密等等,可是那些全都是纸上空谈,根本缺乏实用性。"
另一位幕末思想家横井小楠在1860年发表的《强兵论》中说,"清国是个东面临海的巨国,文物早开……上自朝廷、下至庶民,都养成了夸大骄傲的风习,虽然允许海外诸国前来贸易,却无意获求海外事物,也不愿向外人学习以增进知识。这便是清国兵力衰弱、各州饱受凌辱的原因。"
批评中最不遗余力的,也最深刻的,还是福泽谕吉。1884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必须摒斥清国风》的文章,写道——
西洋文明流入中日两国的途径大不相同。中国是通过商人流入,日本是通过知识分子流入。为什么西洋文明流入中国时,不通过知识分子,而是通过商人呢?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满脑子儒家思想,对西洋文明不感兴趣,他们即使看到了西洋的船舶器械等科技产品,也不为所动,觉得那只是夷狄的奇技淫巧,没什么大不了。
……通过中国商人流入的西洋文明,只停留在外观层次,只是让市面上多了一些舶来品,以及让一部分商人学会日常会话用的洋文罢了。换言之,西洋文明的流入并没有对中国产生思想上的根本变化。
日本则与此相反。在二百多年的锁国时代,日本的知识分子(兰学者)努力研究西洋学问(兰学),并且借着开班授徒与著书立说把吸收来的西洋学问授给其他日本人。因此,西洋文明可说是通过知识分子流入日本。这些知识分子因为文化水平较高,所吸收的都是西洋文明中最深层的部分,因此西洋文明通过他们流入后,便在日本产生思想上的根本变化。
中国引进了西洋文明的肤浅外观,日本则引进了西洋文明的深层内涵,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文明化脚步如此迟缓,而日本的文明化脚步却那么快捷的原因。
可以说,中国昔日是日本的老师,在明治维新时却变成了日本的反面教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