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之爱摧毁了人格的独立性
流火的六月,是中国人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月份,这个月,决定十年寒窗莘莘学子命运的高考、中考相继落幕,庞大的陪考大军成为中国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揭榜之日,恭贺宴请的人情风又刮得如火如荼,洋洋自得或扼腕叹息的都在杯觥交错,酒酣耳热之余展开新一轮爱的长跑,复读再战或选填志愿,总是事事亲为,奔忙在第一线的中国父母身上蕴藏的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实在令人唏嘘不已,感动这种爱的伟大同时,不得不感叹这份伟大背后隐藏的无奈与悲哀。
不知其它国家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后代的,但是在中国,家长打着爱的旗号,言之凿凿为了孩子的美好前程,大事小事,事事都要通盘代办,穿衣吃饭,升学求职,谈婚论嫁,件件都要安排做主是不争的事实。孩子若有抵触情绪,父母就会祭出:"不听话!这是为了你好!"之类冠冕堂皇的旗子,或者摆出家的威风,动辄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威逼利诱,直至棍棒相加,死生相挟,与之相对应的是孩子的抵触情绪和家长的焦躁失望心理呈几何级的递增。扪心自问,中国式家长之爱真的纯粹是为了孩子吗?
中国式家长的爱究竟有几分是纯净无私,出于对孩子生命独立的尊重?是否符合孩子自己的意趣志向?是否符合孩子内心的幸福认同感?这些问题,父母往往都不加思考,只一味盼望自己的孩子金榜题名,出人头地,成龙成凤。问题根本的症结在于父母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承载着父母一生未了的心愿,孩子的成功既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尤其关系到家长的面子,家族的荣耀。在这种文化情态下,父母完全不可能把孩子当作独立平等的个体来对待。说白了,这种以追求"顺从听话"为主导的爱,掺杂了父母的私心杂念与功利心。
在这种爱的气氛中,孩子自小就笼罩在威权的阴影下,胆小怕事,缺乏个性与独立性,安常习故,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欺骗撒谎,虚与委蛇,圆滑世故,把现实社会许多错误的东西当作合理的生活理念加以承接。在这些爱的熏陶下,孩子的成长往往朝向两个方面,一方面,娇生惯养,好吃懒做,消极被动,依赖心强,缺乏自制力,缺乏主见,胸襟气度狭隘,缺乏勇气与胆识,稍微遇到点挫折,就怨天尤人,迷失自我;另一方面,则表现得自信心不足或盲目攀比,又不懂得竞争之道,自私骄横,世故圆滑,虚伪老到,缺乏做人基本的原则。
前者,如李启铭、药家鑫、"欺实马"胡斌、李天一之类的"富二代"及时常发生的大学生行凶杀人事件,都是血淋淋的例证。后者,如这些年接二连三地发生的大学生自残自杀事件,件件让人触目惊心。如果对这些事件加以冷静的反思,首先,应该受到谴责的就是孩子的父母,正是他们的父母无原则的溺爱与娇生惯养,养成了孩子缺乏自制力、自私任性、骄横放纵的不良性格,埋下了悲剧的祸根。从这些悲剧中可以看出,教育子女,通盘包办代替、娇惯溺爱与无原则的依从放任都是对孩子成长的伤害,父母真正爱自己的子女,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式,这应该是当今社会屡屡发生的悲剧事件留给我们的深刻反思。
中国式家长之爱在摧毁孩子独立人格的同时,也让孩子感受着师承于孝子贤孙观的从属感,从而养成对父母的顺从依赖,久而久之,在虚荣心和攀比心的驱动下,崇官,拜金,权利欲熏心,缺少感恩心,人格不健全,性格不健康成了通病,一旦个人愿望得不到满足,不仅不愿意自省自纠,发奋图强,反而怨天尤人,消极避世,或圆滑世故,破罐子破摔。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出惊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中国式家长之爱,一方面是对孩子无原则的娇生惯养,越俎代庖,另一方面又抱着"严师出高徒""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材""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等思想观念亟盼儿女成龙成凤,这在本质上与教育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在这种爱的名义下,孩子一味的被盲目要求听话,人格得不到平等的尊重,崇尚权威,缺乏自我人格的独立性,缺乏必要的自信心,为人处世喜欢察颜观色、讨好卖乖,甚至欺瞒撒谎,惟恐因不听话而失去父母师长的青睐,反过来,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又都渴望成为别人的权威。
这种中国式父母之爱的情调,实则隐藏着自私自利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让社会的裙带关系盘根错节,盲目的报恩思想泛滥,狭隘的家族宗亲观昌行。作为"晚辈"的孩子很少受到人格上平等的尊重,难以拥有独立自信的人格魅力。在这种论资排辈,讲究听话与孝道的家爱氛围中,即使是少数出人头地的幸运儿,人格中也普遍缺乏独立、博爱、包容精神,不愿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只有那些人格得到平等尊重,个人思想不断受到积极鼓励的孩子,才能够在生活的摔打中逐渐建立足够的自信,继而激发出个人独立的人格力量与创造力,同时,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为什么中国的父母一心替孩子操持,孩子仍然埋怨得到的关爱不够?为什么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却依然感到寂寞孤独?为什么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多?根本问题就在于中国的一些父母根本不明白什么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身体成长靠食物,心灵成长的食物就是爱,爱是一种情感,爱的情感力量能够推动人们充分展现真我,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心灵成长与心智成熟的过程。如果不知悉这一点,把娇惯溺爱、依赖掌控当作爱,就会使孩子迷失自我,失去人格独立,进而心智停滞不前,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极易为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所纠结。
中国式父母之爱说白了就是不愿放手,不愿放手以至纠缠不休,这种行为有着深刻的家庭伦理与社会背景,从本质上讲,父母打着爱的旗号不愿放手的背后,隐藏的目的并不完全因为孩子,亦因为自己,因为自己的现实问题不能解决,不愿面对,因为心中有许多梦想需要子女去承载,因为残酷的现实让父母感觉不放心,他们不愿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孩子未来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俗话说:"生铁不炼不成钢,人不摔打不坚强。",温室里的花朵,终究难以承受无情的风雨,父母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渐渐地学会放手,让孩子沐风栉雨,独立面对自己的未来,对孩子而言,何尝不是真正的关爱呢?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有了与生俱来的责任与承担。俗话说:千岁的父母保不了百岁儿郎。雏鹰终有一天要振翅翱翔,飞上蓝天!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终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父母代替不了孩子去走属于他们的人生之路,未来的路要他们自己去走,生活的跌宕坎坷要他们自己去磨历担承,现实的是非纠缠要他们自己去解决面对。父母只有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怎样才算是真正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得到平等的激励与尊重,才能够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人格,才能够体会到做人的艰辛困顿,酸甜苦辣,才能够激发出自身的潜能,长成自己人生智慧的大树,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未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