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3-08-17

郭敬明的成功强迫症

郭敬明的成功强迫症

2013-08-17  搜狐新闻客户端


  2011年,郭敬明第三次成为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在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中排名第52位。他创建的最世文化公司度过了五周岁生日,旗下员工作者人数逾百,占据中国青春文学出版市场约75%的份额。两年后,他还是作家榜首富、畅销榜冠军。

  现在,除了作家、出版人、老板、歌手等令人眼花缭乱的身份,郭敬明又多了一个头衔:电影导演。他根据自己小说自编、自导的电影《小时代》在暑假上映。这部以欲望和情感纠葛为主题的小说,原著总销量超350万册,电影预告片上线一天点击率就破了千万。

  30岁的郭敬明志得意满。在他位于上海静安区腹地的豪华洋房里,墙壁上镶嵌着浮雕,会客室四周都是名贵古董和明晃晃的巴洛克式吊灯,Kenzo的沙发与Hermès的杯子相呼应。单单进口矿泉水就有四种。"我很喜欢现在的状态,18岁时我设想的关于未来的一切,现在都超额满足了。"

  他的人生以18岁为分水岭,一个平凡怯懦、家境平庸的小镇少年与后来精明世故、挥金如土的城市名流被蛮横地阻隔开来。过去十年,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发达和消费文化的崛起,"郭敬明"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只要印上他的名字,出版物销量就能比同类多出十倍。与此同时,他也得承受兴盛的言语暴力。天涯论坛嘲讽名人的金乌鸦奖为他而设,抄袭案让每个人都有了可以审判他的错觉,"菊花教"和"四娘"这样的称呼带有人身攻击意味,各种嘲笑他身高的段子层出不穷。

  但这只是促成他强悍地、近乎是报复性地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我要成功。"


  

  5月底,郭敬明来北京为《小时代》宣传。但凡有点空闲,他手里一定牢牢攥着iPhone和充电宝,对着微信群开会,堵车途中,他布置了预告片上线的时间、确认了悬挂海报的尺寸样式、邀请朋友参加首映式、为某个项目报价、询问了宣传视频的反馈效果、敲定了三个重要会面、为两个争执不下的同事斡旋,最后又预约了通告结束后去剪片,将当天工作时间延长到了18个小时。他的控制欲极强,不能容忍自己不掌控每一个细节,事事都得亲力亲为。

  电影发布会请来了上百家媒体,女主持一次次地把他请上台,要导演谈谈感想爆爆八卦,他滔滔不绝。

  能说会道是种能力,指望从他那里听到深刻洞见并不现实,但他足够狡猾,懂得察言观色,总能琢磨出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他不看采访提纲,不对问题设限,遇到陷阱也能巧妙翻身。录制《锵锵三人行》,主持人窦文涛和许子东的提问暗露机锋,从涉嫌抄袭、文学价值到商业定位,郭敬明用自己的逻辑一一回答,录完节目,不忘起身说句:"谢谢,辛苦两位老师。"

  他在车上先接了三个电话,又狂发了一通微信,然后小睡了一会儿,车到影棚,立刻精神抖擞地沟通拍摄方案,在两个休息室里窜来窜去到处找人聊天。所有人仿佛组成了一个独立的宇宙,就像一个个卫星,心甘情愿地被纳入行星的轨道,围着他运转。

  这就是郭敬明想要的生活,忙碌得像一颗陀螺,被欲望鞭策,一刻也不停转。"我怕老、怕死,不是怕变丑,而是怕没有体力和精神强度来支撑我完成目标。"他痛恨自己的可能性还不够宽广,"脑子里想的事和生命能支撑你做的,实在太不成比例。我不能接受自己有碌碌无为的时间。"


  

  2002年10月,郭敬明的《幻城》在《萌芽》上发表,很快引发热议。2003年,续写成长篇小说的《幻城》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当年销量近百万册。2004年,凭借这部小说,郭敬明进入了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位居第94位。

  时年19岁的郭敬明,刚从自贡来到上海大学念书,除了两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的身份外,毫无凭恃。直到《幻城》出版,他像被拎出来丢进了名利场,他隐约察觉到,一种全新的生活要开始了。

  在当时,他就已展现出商业天赋。《幻城》小说还未写完,他已经自己找人画了插图、设计封面。《幻城》大卖后,出版社为他安排了密密麻麻的签售行;;娱乐圈向风头正劲的他抛来了橄榄枝,快乐大本营邀请他参加,接下来还有剪彩、座谈、在线聊天,他甚至被撺掇着出了张质量欠佳的专辑,最离谱的一次,他被拉去走T台秀。30岁的郭敬明自嘲地笑了笑:"我以前像只提线木偶,被一群已经走在前面的人拉着、拽着。你想要自己主动跑那么快,甩开同龄人,你就必须更有主见。"

  2004年,郭敬明与春风文艺出版社达成协议,他和好友阿亮、痕痕、Hansey等人组成《岛》工作室,计划以杂志书的形式出版十期。

  2005年,郭敬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被法院判决抄袭庄羽的小说《圈里圈外》成立,他的处理方式十足少年意气--赔钱,但不道歉。他一时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

  与此同时,春风文艺出版社还拖欠了《岛》工作室的稿费,致使郭敬明财务周转出现问题,无法支付作者稿酬。

  不喜欢暴露脆弱的郭敬明,就连对阿亮和痕痕都没有倾诉过痛苦。他在那时的散文里写:"我是来自乡下的小孩,只能自己小心翼翼地学着规则。妈妈说,你就是杂草的命。"

  同年,他与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合约到期,业界知名的畅销书推手、长江文艺出版社"金黎组合"金丽红与黎波向他发出邀请。在双方共同策划下,《岛》工作室转型成为柯艾文化传播公司,后又改名为最世文化,郭敬明出任董事长兼总裁。双方达成共识,"先做人、后做书"。新书出版时,"金黎组合"出面举办作品研讨会,请严肃作家品评推荐。为进入主流体系,他们专程请求王蒙和白烨作为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协的介绍人,令他成为首个加入作协的80后作家。王蒙夫人去世时,金丽红让郭敬明专程前往北京看望王蒙,王蒙见到他时非常感动,将他介绍给了在场的诸位文坛名宿。"一个懂得尊重老人、知恩图报的人,这对他的形象特别有好处。"金丽红说。

  2006年10月,脱胎于《岛》的《最小说》月刊创刊,郭敬明出任主编。"金黎组合"希望他能在社会评价中进化为一个"正儿八经的杂志主编"。和《岛》相比,《最小说》拥有了正式杂志刊号,这对一本杂志非常重要。《最小说》初期主要以郭敬明、落落等人的小说连载和散文为主要卖点,取得了巨大成功,单期销量曾高达七八十万册,并衍生出了《最INK》书系。《最漫画》《文艺风象》《文艺风赏》《放课后》等四本杂志也相继创办。

  17岁的郭敬明曾在散文里写过:"我有很大的功利情绪,我要用一个企业家的身份来经营艺术。"今天再打量他这十年的经历,其实,他一直是以小说家的身份在做生意。


  

  面对急速膨胀的市场份额,郭敬明开始展现出他的决断力。他先是休学,然后肄业,专心投入在职业出版人的角色上。面对好友,他的身份也开始从朋友转变为领导者,他们之间逐渐有了微妙的等级之分。《岛》创办时,大家吃饭都是AA制,但随着生意不断壮大,郭敬明特意告诉大家,如果桌上有领导在,其他人不能埋单。领导指的就是他自己。

  2007年,因为对管理方式、薪资待遇不满,《岛》工作室核心成员、负责设计的Hansey另觅新枝,带着工作人员晴天和不二离职,创办了同质化竞争刊物《爱丽丝》。《爱丽丝》没做多久就宣告失败,Hansey不得不承认,久经世故的郭敬明远比他通晓外面世界的规则,Hansey最后回归了最世文化。"由家庭式的小团队向公司转变,必然要经历由情感维系到制度制衡的过程。这就是人生,就是创业。"他开始认真思考重新建构公司的管理制度。

  郭敬明将极大的热情倾注在公司上,所有的重要事务均需要他点头同意。《最小说》所有的文章出刊前,他都会自己挑选一遍,还会自己加投稿者的QQ,商量修改;签约的所有作者,均由他一手选定;旗下每本杂志的标点符号、字体、颜色,甚至行间距都要经他审核;当他看重的作家出版新书时,就连广告他都会亲自推敲;筹备电影《小时代》,所有的外景地都由他亲自挑选,所有的演员他都要亲自约谈。

  创业九年,身家过亿,他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仅有的几次出国游玩,他都要带上一批旗下作家,出版游记。

  如今公司已经转型为产业化运营,最世文化与60多位签约文字作者的合同中从未规定过对方必须写什么、写多少;开给作者们的印数、分红也均好于国内一般出版社。现在,最世文化一年出版量接近50本杂志、80本书,出版圈内戏言:"长江文艺一半的书都是他们做的。"

  不止一个人说,如果郭敬明肯放弃自我写作,也许他的生意能做得更大。但他强调,作家永远是自己的梦想。他坦陈没有时间和精力创作真正意义上的严肃文学作品,但还是保持着一年出版一部长篇小说的速度。

  他的版图并不止于出版物,拍摄《小时代》是他迈向自己商业帝国的第一步。影视和游戏开发,文具和周边制作,都在他的商业计划里,他豪言"要打通产业链,像打游戏一样一个个解锁"。他期冀一旦自己成功,下一步就是让落落和笛安复制自己的经验,上马新的题材。像以前一样,他做那个摸着石头过河的人,沿路惦记着为后人搭桥。

  黎波说:"有些人是做事,郭敬明是做局。"


  

  郭敬明有些偏执地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做时代的弄潮儿。2007年,他参加一档财经类节目,没听懂主持人提出的问题,那种面红耳赤的感觉让他从此患上了强迫症。每个月他要买几十本杂志和书,从财经、时尚、娱乐、家居装潢到文学,什么都看,不能容许自己有任何完全不知道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别人无论提到什么话题时,他都能及时发表见解,而这种感觉也让他特别享受。

  经历过这么多后,他的棱角也被渐渐磨平,更大的改变体现在看待世界的方式上,郭敬明已经懂了,圆滑与世故未必是贬义词。18岁时,他在散文里反复强调,"我希望所有人都喜欢我",某种程度上,到今天这还是他的愿望,只是范围从"所有人"变成了"身边人"。他天生具有沙龙主人公的意识,想要照顾好每个人的情绪,"他不能容忍身边有人不开心"。

  购物是他最喜欢的发泄方式。他善于理财,业余爱好看城市规划论坛的他,依循上海市政规划,买了九套房子,每一套都让他发了大财。坐拥巨额财富的他并不遮掩自己奢华的生活方式,批评他炫富的声音比比皆是。问题是,他的生活标准一直和他的收入水准相匹配。他曾说:"管得着吗?我的底线就是,只要钱是我奉公守法靠自己双手赚来的,你就没有任何立场来管我怎么花。"

  众口一词的喧嚣与嘲讽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小时代》中反复出现的奢侈品是他的武器。"这一定会刺痛那些卫道士的神经,一定会变成争议性的话题。我就是刻意要血淋淋地挑起这些矛盾。"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