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始终被认为是富裕的地区,经济学者一直使用人均GDP的数字来表明香港的富裕程度,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公布的 数字,中国大陆人均GDP为6747美元,排名第81位,依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486美元,但中国香港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37777美元,排在 世界第25位,超过台湾的人均GDP值20930美元。
即便如此,香港不仅仅有贫困问题,而且还有着背景复杂的严重的贫困问题。
香港的人均GDP虽然从1961年2353港元,大幅增长至2011年的27万港元,但香港实际正处于一个历史上最长的衰退周期之中。香港的人均 GDP增长率,由1997年回归时的10.2%,一直处于不稳定的下降通道当中,1998年为负的5.5%,1999年至2003年,除了在2000年经 济有3.1%的增长之外,其余4年,均出现了1.9%至2.9%的倒退。此后,2004年至2007年出现了较强劲的复苏,但从2008年至2009年又 再度出现了低谷,2009年甚至有3%的倒退。出现这种情况有外部因素,如亚洲金融风暴和华尔街金融风暴,随着中国大陆提供的强刺激,香港经济在2011 年出现回升,但迄今为止,根据香港乐施会的报告,香港的贫困家庭依然有45万户,总共700万人口中,贫困人口数字高达117万人以上,贫困率高达 17.6%。
GDP总量高,人均GDP高,不等于香港就没有贫困问题,众所周知,香港有着世界上非比寻常的基尼系数0.537,贫困分化极为严重。对于这样的贫困问题,香港的社会学者一般认为,香港的贫困原因主要是全球化、去工业化以及白领化造成的问题。
香港在上世纪的70年代是工业繁荣时代,80年代后的10年间,大量工业转移"北上",投资于大陆地区,造成了工业人口的大量失业。80年代香港制 造业的人口有百万之众,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35.8%,到了2011年就只剩下了17万人,占比也只有区区4.5%,在这样的一个年代中,香港制造业共淘 汰了77万劳动人口。经济可以转型,但工业人口的转型却很艰难,英雄无用武之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陷入绝对贫困的境地。与此同时,港澳对大陆地区的投 资,从1979年-1993年,实际总共投资了3852亿美元,占中国外来投资的62.3%,是中国最大外来投资者。这种工业转移过程表明,如果要说中国 经济起飞造就了香港的贫困虽然有点过分,但存在着关联性也很明显,就此而言,中国大陆对香港提供某种程度的援助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中国大陆也的确是 这样做的,至2010年为止,中国对香港的投资超过了3万亿港元,基本是日本对港投资的16倍。
不要以为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可以发挥替代作用,香港银行业虽然发达,但对就业的贡献远不如预期的那般大。1991年,香港银行业只雇用了10万人,即便到了2011年也只雇用了19万人,只占工作人口的5.5%。
工作是一个方面,生活是另一个方面。在香港,令贫困人口倍感生活艰难的还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香港自雇人士多,形成了看不起贫穷的文化,穷人的日子很难过。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就看不起"没钱的人",《礼记》中就讲,死亡贫苦,人之大 恶。虽然香港失业率迄今依然维持在中等水平之上,但劳工的反映并不强烈,也缺乏组织来有效代言。所以,他们的困苦经常不为人所知。
再一个是社会资本的匮乏。社会资本从微观讲是人际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为的是获得资源和机会,从宏观讲是一种通过集体行动实现共同利益的组织资源。 香港这方面的情况非常糟糕,社会资本严重匮乏,有严谨的科学调查结果表明,43.9%的贫困人口表示,他们连一个可以借钱的亲友都没有,被调查的贫困人口 中,平均能够介绍工作的亲友只有1.74个,社会资本的匮乏程度非常严重,这势必会导致香港的贫困和不满存在被放大的可能。
长期以来,香港政府在贫困问题上的关注是不足够的,这从港英时代就开始了,"积极不干预"和"鼓励自由竞争"始终是基本政策,这就为贫困问题的社会 表面化奠定了基础。即便是号称完善的香港法律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香港的雇用条例有18小时以内的"例外",为雇主的"策略运用"开了方便之门。而近 年来公屋租金的大幅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贫困家庭的压力。凡此种种都表明,香港的几乎不为人所知的贫困问题,非常值得关注,从被压抑到演化为社会表 现,并不会令人奇怪。
(注:安邦咨询公司是中国内地一家独立智库机构,专注于财经与公共政策研究。本文只代表该机构观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