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4-10-23

Fw: 香港的贫穷问题

http://m.ftchinese.com/story/001058502

2014年10月09日 06:11 AM
香港的贫穷问题

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始终被认为是富裕的地区,经济学者一直使用人均GDP的数字来表明香港的富裕程度,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公布的 数字,中国大陆人均GDP为6747美元,排名第81位,依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486美元,但中国香港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37777美元,排在 世界第25位,超过台湾的人均GDP值20930美元。

即便如此,香港不仅仅有贫困问题,而且还有着背景复杂的严重的贫困问题。

香港的人均GDP虽然从1961年2353港元,大幅增长至2011年的27万港元,但香港实际正处于一个历史上最长的衰退周期之中。香港的人均 GDP增长率,由1997年回归时的10.2%,一直处于不稳定的下降通道当中,1998年为负的5.5%,1999年至2003年,除了在2000年经 济有3.1%的增长之外,其余4年,均出现了1.9%至2.9%的倒退。此后,2004年至2007年出现了较强劲的复苏,但从2008年至2009年又 再度出现了低谷,2009年甚至有3%的倒退。出现这种情况有外部因素,如亚洲金融风暴和华尔街金融风暴,随着中国大陆提供的强刺激,香港经济在2011 年出现回升,但迄今为止,根据香港乐施会的报告,香港的贫困家庭依然有45万户,总共700万人口中,贫困人口数字高达117万人以上,贫困率高达 17.6%。

GDP总量高,人均GDP高,不等于香港就没有贫困问题,众所周知,香港有着世界上非比寻常的基尼系数0.537,贫困分化极为严重。对于这样的贫困问题,香港的社会学者一般认为,香港的贫困原因主要是全球化、去工业化以及白领化造成的问题。

香港在上世纪的70年代是工业繁荣时代,80年代后的10年间,大量工业转移"北上",投资于大陆地区,造成了工业人口的大量失业。80年代香港制 造业的人口有百万之众,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35.8%,到了2011年就只剩下了17万人,占比也只有区区4.5%,在这样的一个年代中,香港制造业共淘 汰了77万劳动人口。经济可以转型,但工业人口的转型却很艰难,英雄无用武之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陷入绝对贫困的境地。与此同时,港澳对大陆地区的投 资,从1979年-1993年,实际总共投资了3852亿美元,占中国外来投资的62.3%,是中国最大外来投资者。这种工业转移过程表明,如果要说中国 经济起飞造就了香港的贫困虽然有点过分,但存在着关联性也很明显,就此而言,中国大陆对香港提供某种程度的援助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中国大陆也的确是 这样做的,至2010年为止,中国对香港的投资超过了3万亿港元,基本是日本对港投资的16倍。

不要以为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可以发挥替代作用,香港银行业虽然发达,但对就业的贡献远不如预期的那般大。1991年,香港银行业只雇用了10万人,即便到了2011年也只雇用了19万人,只占工作人口的5.5%。

工作是一个方面,生活是另一个方面。在香港,令贫困人口倍感生活艰难的还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香港自雇人士多,形成了看不起贫穷的文化,穷人的日子很难过。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就看不起"没钱的人",《礼记》中就讲,死亡贫苦,人之大 恶。虽然香港失业率迄今依然维持在中等水平之上,但劳工的反映并不强烈,也缺乏组织来有效代言。所以,他们的困苦经常不为人所知。

再一个是社会资本的匮乏。社会资本从微观讲是人际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为的是获得资源和机会,从宏观讲是一种通过集体行动实现共同利益的组织资源。 香港这方面的情况非常糟糕,社会资本严重匮乏,有严谨的科学调查结果表明,43.9%的贫困人口表示,他们连一个可以借钱的亲友都没有,被调查的贫困人口 中,平均能够介绍工作的亲友只有1.74个,社会资本的匮乏程度非常严重,这势必会导致香港的贫困和不满存在被放大的可能。

长期以来,香港政府在贫困问题上的关注是不足够的,这从港英时代就开始了,"积极不干预"和"鼓励自由竞争"始终是基本政策,这就为贫困问题的社会 表面化奠定了基础。即便是号称完善的香港法律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香港的雇用条例有18小时以内的"例外",为雇主的"策略运用"开了方便之门。而近 年来公屋租金的大幅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贫困家庭的压力。凡此种种都表明,香港的几乎不为人所知的贫困问题,非常值得关注,从被压抑到演化为社会表 现,并不会令人奇怪。

(注:安邦咨询公司是中国内地一家独立智库机构,专注于财经与公共政策研究。本文只代表该机构观点。)

读者评论
chrythus 2014-10-10 20:50:56
香港普通民众对于当前政府和大陆人的不满是情有可原的。香港对于大陆的开放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结构。如同文中所说,香港的工业被取代,第三产业带来的就业并没有想象的多,而且除了金融等少数行业,工资也没有较大增长。

香港如今的经济极度依靠于房地产业、金融业、旅游业和零售业。香港购物环境相对于内地巨大的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内陆游客,而因为其制度上的相对优势使其房地产和金融业也吸引了内地的大量资金。

其房地产业和零售业变成了一种类似于石油业的可贸易"资源"出口部门(简单进口可贸易产品再出售,没有关税带来零售业的比较优势。制度优越以及资产转移需 求带来房地产的相对优势,只需简单开发就可高价出口给内地)。大量的要素都转移到这些部门。而其他的可贸易部门(制造业和其他一些第三产业如IT等)受到 打击。整个地区患上了"荷兰病"

香港的特殊性在于上述特殊资源的"销售"所带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了了土地相关的要素。因为行业技术含量低(零售业和房地产业),劳动要素并不重要,利润也 并非流向了劳动力要素。而土地受政府及大地产商控制,并且是出口这些"资源"的必须要素,利润主要流向了大地产商。而本地中低层民众无法享受到可贸易部门 带来的利润,却要为不可贸易部门(房地产,本地农产品,不可贸易服务等)价格上升付出代价。

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中小国家和地区应该实行相对较高的福利政策。如挪威,文莱等。如果这些国家不对资源出口部门收取资源税,由特殊自然条件带来的优势不能 让国民利益均沾,可能会出现如赤道几内亚一样极高的GDP和极大的贫富差距同时存在的情况,澳门的博彩业也有类似的效果,但澳门的福利明显较香港好。

亚洲四小龙本来都是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起家,再逐渐转型实现了产业升级,可以发现台湾,韩国,新加坡的高科技产业远远比香港发达,究其原因可能正是回归 后第三产业的迅速繁荣将原有经济结构彻底改变,产业升级被打断,从出口产品变成了"资源"。原有的经济结构实行经济自由主义十分适当,但在如今这种经济结 构下这种政策恐怕难以为继。试想如果香港石油丰富,全部出口到大陆,利润却被几家公司拿走,地价暴涨,政府不加干预,当地民众怎么可能满意,香港政府应该 加大收取房地产业相关税收并增加福利以缩小日益增大的贫富差距。

hkeye 2014-10-09 12:50:13

"2004年至2007年香港出现了较强劲的复苏"---这大概就是为什么2008年港人对中央的认同创回归后最高的原因。

"笨蛋,问题是經濟!" ---克林顿当年竞选时说的话,放在现时的香港也适用.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中央的惠港政策,如何不被扭曲?不被本地大亨截流(而令普通大众根本感受不到惠港政策的优点)?

解决了这些问题,大概港独的问题才真正解决。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