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1年,郭美美用她那提着爱马仕包的小嫩手拉开中国慈善公益圈的幕布之后,相关的丑闻和争吵就持续不断。
近日包括人民网、新华社在内的主流媒体又报道,安徽籍女子李娟被男友张宏宇狗场里饲养的防暴犬咬至重伤后,无钱为她治疗的张宏宇联手媒体,把李娟被狗咬的普通事件策划为"为救被狗追逐的陌生女童而被狗咬伤"的"见义勇为"版本。经由媒体传播,张宏宇从社会获得超过80万元捐款。现在张宏宇已经被当地警方控制,也有媒体报道说部分捐款人要求退钱。更让社会担心的是,"狗咬骗捐"再度挑起中国网民关于"捐与不捐"对立情绪的口水战。
这是中国新闻史和公益发展史上的有组织的丑闻,如果不是我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怎么可能出现大规模的"集体无意识";如果不是集体无理性的幽灵还盘绕在我们的上空,单靠"肾上腺"的"忽悠"和媒体不严谨的报道,怎么会出现"鸡血捐款"的场面?
慈善公益的目标之一是弥补政府制度性福利的不足,继而追求更大层面的公平公正。但现实是:有意误导社会公众找"泪点",有本事找到名人、媒体振臂一呼的"苦主",社会捐赠日进百万;没有本事的"苦主",跪在慈善公益组织门口也颗粒无收。这些慈善公益后面的"不平等"天天充斥在中国人身边,只是被"爱心人士"和行政主管部门"选择性忽视"。而慈善公益组织早已习惯性使用"泪点"筹款,没有"泪点"也要策划出"泪点"几乎是很多"草根"公益组织筹款的主要模式,这已成为中国社会互助机制健康发展的最大隐患。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捐款人之所以捐款,要么是动了"怜悯"之心,要么是认为这样的"社会问题"有解决的必要。前者的动力是肾上腺的分泌,后则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泪点"和"社会问题"是公益筹款的两大法宝,前者是富人对穷人的施善,后者才是菩萨心,是希望每一个人幸福快乐,是对人尊严的维护。
美国人平均一年捐款大约为1000美金,中国人平均一年捐款大约为1.76元人民币(据新华网),是中国人爱心不够,还是中国人太穷,没有"闲钱"捐出来?当看到一个个"泪点"瞬间引发几十数百万"鸡血捐款"的时候,可以发现,中国人不缺乏爱心,也不穷,蜂拥而上的"集体无意识"的后面是中国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是带着道德优越感的"怜悯心"过剩,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不足。
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不仅仅是需要出钱,更是需要出力。根据人民大学的调查,中国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志愿者"大多是"走过场",仅有9.8%的人长期参与志愿服务,偶尔为之的人接近50%,而美国大约有26.3%的人参与志愿者服务,平均年服务时间超过50个小时。
"鸡血捐款"横行
在中国,靠"泪点"筹款是不二法门。"泪点筹款"靠的是刺激捐款人肾上腺分泌。改革开放30年有余,刚刚富起来的中产阶级,每天"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一门心思忙着自己赚钱,鲜有时间去思考社会问题。相信因果报应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人们也希望自己能行善积德做点公益,用以安慰现在,祈祷未来。只要看见有谁"可怜",立马就捐款行善找安慰,算是完成了一件仪式感的事情,转身继续赚钱。
很多"鸡血捐款人"没有花时间关心社会问题,自然也不知道哪个公益项目是解决一时之需,哪个公益项目是为解决社会深层问题的持久战。这些"鸡血捐款人"捐钱的时候盲目而冲动,一旦受助人或公益组织有个风吹草动,他们立马就会义愤填膺地跳出来指责,继续提升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更有甚者,根本从不捐款,也会乘机起哄,自鸣"不捐钱"是如何英明。
一个成熟的社会不该是"鸡血捐款"横行,社会捐款应该是为每个人少有所学,老有所养,每个人都能有饭吃、有衣服穿,能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这是什么?这就是一个人的尊严,这应该是公益捐款的社会基础。如果我们大部分捐款人都基于这样的价值观来参与社会公益,如果政府部门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来制定法律约束社会公益组织,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安定多了,就不会出现"媒体"和"苦主"联手打"泪点"骗取社会捐赠。
2015年,广西电视台造假"孤儿杨六斤"靠吃野菜和捞鱼独自居住数年",筹款500万。媒体报道称,南京女童小柯身患罕见病脊索瘤,筹款648万,包机去美国看病。最近又发生了 "狗咬骗捐"80万的事件。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很多人都象打了"鸡血"一样在朋友圈转发这些消息,没有质疑,没有怨言。但是,每次真相暴露之后,又出现大规模的网络谩骂和此起彼伏的"退钱"声。"鸡血捐款"层出不穷,导致在中国做公益慈善风险比偷鸡摸狗还大,稍有不慎就会被"全民共诛之"。要避免这样的困境出现,最重要的是不要掉到"钱眼"里,不要把"筹款"当做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不要把"泪点"当成成功的"大招"。
公益组织对钱不要太积极
前几天,有朋友说要給"一校一梦想"捐一笔行政经费,我拒绝了。因为和他交谈后我发现,他根本不知道"一校一梦想" 是干什么的。
我说我抽时间去做项目介绍,他说自己太忙。至于为什么要捐款?他回答说,看我天天在朋友圈折腾挺辛苦的。
我说:这钱 "一校一梦想" 收不得,我担心你将来后悔了要骂娘,就朋友都没得做了。
他说:我保证不骂娘,不质疑,不给你找麻烦。
我说:只要你心里有任何"不爽",对于 "一校一梦想" 来说就要不得。
我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认为,"一校一梦想"除了筹款解决财政盲点下乡村学校的个性化小困难外,还要倡导更多的人来关注、重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问题,当大家认识到解决的必要性时,才会持续地关注和参与,才能根本性地缓解或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社会资源不足的问题。
这些年,我拒绝这样的捐赠超过百万之多,还不包括信誓旦旦开了空头支票的人,也正因为这样,每当我推动的公益项目真正缺钱的时候,身边的朋友都会立刻出手支持。
一个成熟的公益组织必须坚守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而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完成指标。就如同读书本身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开阔视野,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为了能更有勇气地面生活与磨难。
由于当下整个社会还是把拥有金钱的数量当作单一的价值标准,很多人难以理解我说的"公益组织对钱不要太积极",殊不知,这恰是很多公益组织遭到社会质疑的主要原因。想不通的人,不妨想想孔子不借伞的故事: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外出,天要下雨,可都没有带雨具,正好路过子夏的家。子路提议说:"咱们到子夏家借把雨伞吧。"孔子拦住子路说:"不要去,不要去"。"咱们不能让人家去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
利用"泪点"和捐款人的"肾上腺"筹款,在技术上和骗子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在调动对方的"冲动",考验对方的"反应"。想想看, 假如对方热情之余后悔了,他能高兴么?找到机会他还能不马上发泄一下。
做公益,我们要顺应个人的特点,无论是对捐款人还是受助人,包容与坚持并行,学会尊重别人的感受和尊严,不要强人所难。时间久了,别人就知道你体贴他,当你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才会大胆地来帮助你。孔子不借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公益组织就会慢慢好起来,社会互助的隐形契约在无形中就达成了。
利他也是利己
我不反对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只是今天更多人热衷于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而不去进一步挖掘"市场经济"的理念以及其社会效用。
一百多年前的洋务运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百多年后的市场化改革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以"市场经济"的架构为样式,施以中国的"厚黑学""为官术",最大限度地获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无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伦理和社会价值。
在现代经济学的框架内,是没有办法通过观察人在市场中的行为来正确区分"好人"和"坏人"的。拉萨大昭寺的尼玛次仁在十年前对我说:假冒的仁波切带着内地的信徒来庙里给佛主上金,也起到了传播佛法、引人向善的作用,并非一无是处,他有帮人的一面,也有害人的一面,每个人种的因果他自己会去还。
从孔子不借伞到康德认为帮助穷人维持基本生活是我们的责任,从社会互助契约到市场经济,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道理,那就是:利他也是利己。做人,你不为难别人,朋友就能做得长久,你就会多助;做善事,你从利他出发、从社会问题出发,就能逐步建立社会信任,获得持久发展;做生意,你让对方赚到钱,你也才能赚到钱,如果对方血本无归,你赚得盆满钵满,这样的生意哪里能长久?
如果公益组织做不到坚守解决社会问题的目标,捐款人对公益项目不观察、不体会就盲目捐款,两边彼此就会出问题,这样的慈善公益总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争执,以至于双方都要求政府出来断公道。政府的过度干预和指导又会破坏公益组织的独立性,而独立性正是公益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立命之本。面对这样的难解困境,公益组织和捐款人都需要调整做事的伦理基础,这是一个良善社会的必经之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