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5-10-20

Fwd: 驶往东方的大邮轮


2015年10月20日 06:59 AM
驶往东方的大邮轮


今年,将有100万以上的中国人乘坐邮轮度假
​ —— ​
较2012年增加近4倍
​ —— ​
这一数字促使全球邮轮业创下了新增船舶订单记录,同时使得邮轮公司纷纷作出决定,将全球最大最豪华的巨型邮轮驶向东方。

但是,邮轮公司对中国邮轮旅游热的乐观预期或许超前于现实了:旅行社得打极低折扣才能保证一些新邮轮的入住率。

追踪了该行业过去二十年市场活动的船舶经纪商称,最近几个月,全球邮轮投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与此同时,过去的经验也向我们发出了警告

​ —— ​
1999年和2006年邮轮订单爆炸性增长后,都曾出现惨烈的订单萎缩。

传统市场将继续依赖于西方婴儿潮一代退休人士的支出,但是该行业的增长前景将由渴望把钱和相对较短的假期花在海上的亚洲中产阶级决定。眼下的问题是,中国新品牌的创建和亚洲港口的开发是否将有助于创建一种不那么容易破灭的发展模式。

在2015年订单前所未有地同比大增50%之后,预计到2020年该市场将增加14.6万个铺位。

北美和欧洲乘客占据着全球邮轮市场每年2200万乘客的85%。但是,如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改变信号。

中国政府支持邮轮业发展,它预计到2020年,每年将有450万中国人乘坐邮轮。投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所做的较为保守的预测是,中国每年将有300万人乘坐邮轮,占全球邮轮市场的10%。

在韩国和日本(从上海和天津出发,走海路只需几天就能到达),各地方港口正竞相扩建基础设施,以容纳可搭载逾6000名乘客的新型巨轮。

以嘉年华公司(Carnival)和皇家加勒比邮轮集团(Royal Caribbean)

​ —— ​
两家公司总共占据了中国市场80%的份额
​ —— ​
为首的主要邮轮公司,已经开始派遣新邮轮常驻东方,同时配备了更多的购物场所、赌场以及封闭式日光浴场以满足当地需求。

日前,嘉年华公司将其在中国的邮轮品牌增加一倍至4个,到2017年还将有2艘新邮轮抵达中国。其首席执行官阿诺德•唐纳德(Arnold Donald)称,该公司希望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以满足"中国旅客不同的品味和偏好"。

他补充称,嘉年华可能还将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和中国招商局集团(China Merchants Group)共同创办一家合资企业,来打造中国本土邮轮品牌。

皇家加勒比已经将其最先进的邮轮派往中国,船上配有高速网络、智能支付手环、300英尺高的摇臂观景舱、机器人调酒师、攀岩墙、碰碰车以及可玩甲板跳伞的垂直风洞,以吸引中国家庭中各代人的兴趣。

总部位于英国的船舶经纪商Clarksons的研究员称,这一转变最明显的证据是邮轮订单创下历史新高。截至9月1日,全球邮轮订单量为41艘,总价值约为260亿美元。一旦精致邮轮(Celebrity)、维珍邮轮(Virgin)、地中海邮轮(MSC)、水晶邮轮(Crystal)所下订单的融资和技术问题得以解决

​ —— ​
很可能在未来数月内解决
​ —— ​
全球邮轮订单总数将增至51艘。

在日本南部的福冈

​ —— ​
受到中国购物者喜爱的目的地
​ —— ​
港口运营商正游说日本中央政府允许其将码头额外扩宽330米,以容纳新型绿洲级邮轮。预计2015年将有100万中国游客搭乘邮轮,其中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停靠福冈。一年前,该港口接待了99艘邮轮;而今年将接待251艘。

总部位于瑞士的地中海邮轮的首席执行官詹尼•奥诺拉托(Gianni Onorato)警告称,投资速度或许还不够快。

"肯定将会有数百万中国游客搭乘邮轮。主要的挑战不在于中国国内港口和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而在于中国以外的,"他称,"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这将取决于日本和韩国在这方面的开发,而到目前为止这两个国家还没有出现同样的开发速度。"

依靠中国市场也是一个存在潜在风险的策略。今年在MERS疫情爆发后,一些邮轮不得不取消其前往韩国(为数不多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的行程。而2012年的反日风波严重影响了部分邮轮的行程。2013年春夏两季,皇家加勒比的邮轮没有停靠过任何一个日本港口。

然而,另一个重大挑战将是如何提供符合中国人喜好的服务。例如,奥诺拉托指出,吃是中国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中国消费者的餐饮习惯又与西方人不同。"中国的早餐、午餐和晚餐没有明显的区分,"他表示,并补充称地中海邮轮正在与中国顶尖的厨师合作调整其餐饮服务。

奥诺拉托补充道,地中海邮轮正在打造"游轮使者"的全新职位

​ —— ​
使者们将"指导和照顾一组组顾客",全程陪伴他们。该公司如今有"两个主要合作伙伴,帮助它招聘人员和开展培训"。

译者/马柯斯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