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5-12-16

吸了霾,你为什么还不生气?


吸了霾,你为什么还不生气?

 2015-12-08 徐菁媛 


摘要


只有 6% 的人认同自己的 "环境污染受害者" 身份。而且,他们当中的大部分 "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可以改变什么",或认为 "这样做成本很高,且极为麻烦浪费时间"。


徐菁媛 / 政见特约作者


面对多次破记录的污染爆表数据,人们似乎更热衷于 "自嘲" 与 "玩笑",而后选择戴上口罩,默默忍受。有人问:"北京人,你为什么还不生气?"


英国学者 Neil Munro 曾做了一项有关 "中国公众对于环境污染危害的自身意识" 的研究。该研究基于 2006 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的中国社会调查(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


在这项面向 10151 位受访者的社会调查中,受访者被问及 "您认为在过去的几年中,您和您的家人有没有因为环境污染问题遭受到健康或者经济方面的损害"时,只有 6%(664位)认同自己的 "受害者身份"。然而官方环境数据却显示,在全国 559 个城市中,至少有 9.1% 的城市空气质量难以达到最低的 III 类标准,在全国 745 条河流中,有 28% 难以达到最低要求的 IV 类水标准。这充分说明公民主观认识的环境危害远低于实际情况。


具体来看,当人们生活在污染更为严重、人口更为密集(人口与环境污染程度呈正相关性)、邻里联系越弱的地区,他们越容易感觉自己是个污染受害者。而对于那些有从政经历、或拥更高教育程度的人来说,他们对自我 "污染受害者" 的身份认同度更高。从外部环境来看,如果政府对于环境事务的关注度提高、或对于那些本身就比较关注社会公正的人来说,他们更容易认为自己是一个 "污染受害者"。


根据 William L. F. Felstiner 提出的"纠纷金字塔"(dispute pyramid)概念,人们需要经历 "认知(naming)——归咎(blaming)——表达(claiming)" 的三个阶段。在认知阶段阶段,人们需认识到损害的严重性,从而在第二阶段找到这种损害所应归咎的主体,最后在表达阶段通过个人或第三方向其发声。


然而,就中国目前的环境问题来看,似乎过分侧重了归咎与表达阶段,而第一阶段——"让公众能从自我的角度认知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反而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当然,这项研究的数据已经是十年前的了。时至今日,雾霾天里戴上口罩的人多了,受害者意识应该有所增强。


但是,有了受害者意识之后,真正想要采取行动的有多少呢?2006 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那些对自身界定为 "污染受害者" 的受访者中,只有 25% 的人会采取行动主动联系污染者、政府部门或媒体。而剩下的受访者普遍表示 "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可以改变什么",或认为 "这样做成本很高,且极为麻烦浪费时间"。另外,只有 1%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通过 NGO 参与到环境保护中,而超过 60% 的受访者表示有这个意向,却并没有相应的渠道去了解和参与。


作为污染的受害者,我们能做的应该比在朋友圈里 "吐个槽" 做得更多。北京的雾霾红色预警已经响起,你会做些什么吗?


欢迎在文末评论、赞赏!


参考文献

Munro, N. (2014). Profiling the victims: public awareness of pollution-related harm in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3(86), 314-329.


微信编辑:季文仪 图片编辑:魏子杰


最新合辑下载
Dropbox:http://t.cn/RAW0oro

豆瓣阅读:http://t.cn/RAETKQH

百度网盘: http://t.cn/RAWOIzw


近期文章推荐

空气污染数据造假,这些城市嫌疑最大

空气污染如何影响平均寿命:来自环境经济学的解释

跨省污染:为什么污染企业喜欢扎堆在省与省交界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