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网
...
中国教育在民国时期出现过黄金岁月,如果要我们列出那个时期的著名学人,顺手就可以拉出一个长长的名单。现在呢?可能我们又会说出钱钟书、季羡林,再也说不出别的人物来。严格地说,这二人也属于那个时期,他们延续的是民国血统。现在呢,这个血统断了。钱钟书临终遗言,我们没有培养出这样的人物,这是他老人家的一生之痛。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才,培养人良好的思维与德性,培养人的气度与胸襟,捍卫人的梦想与自由,捍卫人性与生命的光辉。教育如果与人性背离,那就不是教育,那是反教育,是教育的敌人。偏离教育的终极目标,走到教育的反面,是中国教育的一大教训。
中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受"魔鬼训练",学校不是学生的天堂,而是集中营,是驯兽场。听到不少幼儿园的家长抱怨,孩子哭着闹着不想去幼儿园。为什么呢?幼儿园不好耍。前几年就闹过笑话了:幼儿园也办实验班、重点班。中国的大学升学考试,带动了中国教育一盘棋,高考紧张,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跟着紧张,跟着承受巨大的压力。你说这叫什么事呀?这还像话吗?
...
一个初中学生,一天要做几十页的题,深夜两三点还在做,家长发火了,状告学校。这是发生在成都的一件事。家长已经忍无可忍,才被迫"走极端"。通常情况下,谁敢状告学校?中国的升学教育,把学校宠成了老爷,家长要求爹爹告奶奶才能保证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一帆风顺,不至于中途被赶走。升学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话题,甚至成了一大政治任务,家长和学生在这个升学运动中四处奔走,疲于奔命。一个家长敢于状告学校,委实是"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了。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底层的则是学生。从呀呀学语到青春年华,就这样在"集中营"中"成长",把自己打磨成没有棱角、没有锋芒、没有血气、没有温度的畸形怪物。很多人动不动指责80后怎么样,90后怎么样,难道这一代又一代人不是我们培养出来的?
中国教育,从头到尾都系着沉重的锁链。第一,单一的评估系统,一切分数说了算。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人们不是问他是不是快乐,问的是考试没有,考了多少分。他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甚至到大学,被人们问得最多的,就是考试分数。在学校,分数决定了他在老师心中的分量。在家里,在亲戚,在好友的心中,分数都是衡量他的砝码,是贴在他脸上的标签。我们的学校,区别一个学生行还是不行,分数说了算。所以,分数高的学生在学校出尽风头,享尽荣耀;分数低的学生就抬不起头,被视为"差生""后进生"。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要经过很多考试,谁敢保证没有摔倒的时候?一旦摔倒就心理崩溃,就可能一蹶不振,再也上不去,成为人们眼中的"差生"和"后进生"。这个标签一旦贴在脸上,学生时代就算毁了。中国教育就是分数教育,学生是分数的奴隶,教师、家长、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又何尝不是分数的奴隶?他们戴着这一条沉重的锁链舞蹈,会持续到什么时候?谁知道呢?
其次是严密的学籍管理制度捆死了学校和学生。中国学生还没有公平的受教育权,你出生在哪里,可能就决定了你的受教育环境。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学生,天生就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穷乡僻壤的学生只能坐在破烂的甚至教室也说不上的地方上课。你只能待在原地不动,学籍就是你的身份密码,确保你在一条既定的轨道上运行。你的命运与这条轨道密切相关,这是不可改变的。当然,到了大学你可以改变,也许你可以考到大城市去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当然,你是幸运儿,大多数的人只能望洋兴叹。我们知道,很多年前,上海、北京就在搞地方保护主义了,本地学生读清华、北大可以比外地学生少很多分。这些全国名校好像是专为一线城市的人准备的。教育的不公平首先就从这里开始了。具体到地方,还有很多很多的不公平,难以一一列举。
现在,每年的招生是一个重头戏。大学招生都不提了,只说中小学。招多少?怎么招?据说,学籍在这里是一个关键因素。学籍管理制度的统一性和严酷性,让招生工作者感到操作简便,避免了混乱。但是,真正的混乱还是出现了:为了读到满意的学校,有"实力"的家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就催生了招生当中的腐败现象。严密的学籍管理只是对普通人家的子弟有效。据说,这种现象在高考招生中也不少见,有关系的家长总是能将自己的孩子弄到满意的大学就学。
第三条锁链是什么呢?这就是固化教育。这跟单一的分数评估有关。这么多年来,我们只抓分数,别的基本不抓。把学生变成分数的奴隶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情感、意志、道德、思想等元素基本上被抽空了。说现在的学生很冷漠,不关心他人,不关心社会,不会待人接物,极端自私;说他们没有毅力,没有恒心,不能吃苦,不爱劳动,心理脆弱,经不起打击;说他们损坏公物,破坏环境卫生,不懂尊老爱幼;说他们只读书,只做题,不关心国家大事,没有远大理想,没有思想。好,这些都是他们的缺点。都是他们的错吗?是固化教育的结果。分数是第一之外,没有别的,学生的思维被封锁了,学生就只能是这样的学生。一切天赋,一切创造性都将被固化教育消除得干干净净。
第四是教育的行政化。中国的学校相当于是政府的某个单位,政府管理学校,学校成为国家机器的某个部件。一个中学或小学的校长,可以相当于某某级别。他可能随时调任某某局长。这种现象在大学尤为突出。大学校长都是政府任命的。一个大学校长,随时可能调任某某部长。严格地说,他是官员,不是教育者。现在的问题是,不光校长,整个学校的管理层都行政化了,都是"有级别"的。学校管理层的行政化,必然扰乱学校的正常秩序,必然使学校的教育机能蜕变,教育的腐败就是这样产生的。学校根本不需要行政班子,它只需要学术管理,只需要思想导航,只需要自由空气。正如西方思想家所言,大学是思想的场所,是追问的场所。行政化必然扼杀这一切。你看,每年各级政府给高中下达升学指标,给大学,给各级各类学校下达招生指标、课题指标,这样那样的指标。你看看,这些行政命令在怎样折腾着学校。中国教育一团糟,行政化管理难辞其咎。
最后才说教育的所谓产业化。中国教育充满铜臭味。病人是没有钱就不能治病,学生是没有钱就不能读书。大家都在感叹,中国的孩子读书难啊。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要花多少钱?这笔钱对普通人家来说差不多就是天文数字。一个要死的病人没钱就只有等死,一个成长的孩子不能不读书啊。无数家庭为孩子读书可谓倾家荡产。医疗、教育就把中国人的幸福感消灭掉了。负债累累的中国人还得活着,他们有希望,希望就是他们的孩子。但是很多孩子毕业后却没有工作,还要继续依靠家里才能过日子,无异于雪上加霜。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充满铜臭味。大学基本上就只管收钱。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大学生在大学学不到什么,这是真的。其实他们也学到了一些,他们当中不少人就学坏了:不学无术,投机取巧,招摇撞骗,自私极端,唯利是图。他们也学会了一切向钱看,学到了一切只认钱的价值观。教育产业化是中国教育沦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笑话的最有力佐证。言及此,还有什么话可说?
...
教育一定要回到教育本身。中国几千年的古代教育跟今天有相似之处,就是扼杀人性,但也有根本的不同:它培养人很成功,它培养出了有梦想有品性的人,有坚守的人,有担当的人,正直无私的人。他们成为大地之花,绽放在中国历史中。教育一定要回归到这里:高举人性与德性的旗帜。这样才能保证前面的路是畅通的,是宽广而美丽的。如果我们的教育还是像今天这样搞下去,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别无选择,但作为中国人,我们就得承受历史的耻笑,我们必须要为今天的错误埋单。教育乃民族国家之本,亦乃人之本。这个代价之大,怎么形容都不过分。那一天正在到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