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9-07-31

东北因何衰落:由“办事不求人”想到的

https://mp.weixin.qq.com/s/3WTRN6zWTma9Seuho621EQ

东北因何衰落:由"办事不求人"想到的
原创: 狮子之桑提阿果 
截蒲为牒2今天

2019723日,在"壮丽70奋斗新时代"系列新闻发布会上,黑龙江省提出到2021年底,基本实现"办事不求人"的目标。
这本是改变东北长期存在的"办事靠关系"顽疾的大好事,但是,在当下的社会的语境中,"办事不求人"的表述实在刺激了很多人的眼睛:在改革开放41周年之后21世纪,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省份,还在为跳出计划体制下靠关系办事的怪圈而努力,其雄心勃勃的目标竟然是2年多之后才"基本实现办事不求人"!
如果反向理解,这么多年以来,在东北办事基本还是靠关系、必须求人,而且这种局面还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延续2年?而东北的当权者,竟然能够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公开认可这一点。
错愕之余,不禁让人感叹东北的衰落以及社会转型之难。这种衰落,不仅仅是社会运作机制的落后与僵化,更重要的是东北人思想观念的落后与固化。
现在的中国,办事而不必求人,南方的深圳做得最的。从内地去深圳工作、创业、居住的人,如果在深圳生活了较长时间,他们一般都会告诉家乡人:在深圳,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到各政府部门办事,基本不需要找关系或者送礼打点,他们那里坚持公事公办,而且效率还很高。相信大多数深圳人对此有比较深刻的体会。
越往内陆走,特别是向北走,办事情就越发依靠人情、关系、金钱或者利益交换,潜规则的大行其道,而公开透明规则的作用却越越来越小。这种恶劣的现状,最后在东北成了集大成者。
近年来,东北的经济始终在泥潭里挣扎,起色一直不大,社会风气也是江河日下。201831个省市区里,吉林经济增速排名全国倒数第2、黑龙江倒数第3、辽宁倒数第5,考虑到东北省份在数据上灌水的记录,实际增速可能更差。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就一直走下坡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这里好像动静不大,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这一点,真的怨不得别人,要怨也只能怨东北人自己――自己种下的果,最后自己得吞下去。
2003年开始,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中央对东北政策倾斜十分明显,各类资金投入也不可谓不多,但是,"振兴"这个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东北就像一个无底洞,也更像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优惠政策到了那个地方,立刻就走了形、变了味;资金到了那块土地,就是显现不出效率。更可怕的是,东北多年都是人口净流出省份,特别是年轻人离开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过,一些有头脑的人,坚持用脚投票。

从历史的角度看,东北土地肥沃、矿产、物产丰富,很早就实现了纵横交错的公路、铁路运输线贯通全境,工农业基础都十分雄厚。
东北确实曾经十分辉煌:在上个世纪伪满州国的日本控制时期,以沈阳为代表的东北,创建了钢铁企业、煤炭企业、发电厂、机械厂、军工企业为核心的重工作体系,还有以食品加式、纺织为核心的轻工业体系,一片欣欣向荣,被称为"东方的鲁尔",其经济实力在当时是亚洲第一,连日本经济发达的关东地区也排在其后。日本投降之前,东北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85%以上,抗日战争及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东北经济基础受战争损失并不大,留下了比较完整、成熟的工业体系和大量高技能产业工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东北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凭借着良好的工业基础,以及靠近苏联的优势条件,理所当然地成为全国工业建设的重点区域。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东北经历了一个辉煌的时期,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城市化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
但是,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仅让东北曾经的优势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变成了劣势,而且其数量庞大、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里,成了继续前进巨大包袱。更要命是,在长期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体制熏陶下,曾经民风淳朴的东北人,彻底变了:前几年炙手可热的"雪乡",已经成了无商不奸的旅游大坑,那里的人们,态度恶劣、毫无诚信,暴力威胁、强买强卖,社会及经济生态极为恶劣;而知名企业家毛振华以视频方式对亚布力管委会的控诉,更是掀开了体制的黑暗与乱象――东北社会生态早就积重难返,用劣币驱逐良币已不能形容。
在东北,有一些口头禅可以反映出人们的思想特质,如:这世上没有一顿烤肉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两顿烤肉;孩子,要不要给你们领导送点礼啊;我认识某某领导,我上头有人。
从体制内的溃烂开始,整个东北社会里,人人靠关系、个个拼背景,处处以强凌弱、不讲道理,上层人权力最大,下层人拳头最大,最后还结合在一起,成了风气,也成了人们能够在东北成功的"显规则"。在这里,正常的价值观已经烂透了,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被腐蚀。假大空、死要面子活受罪,成了社会风气,大家心照不宣。
如今,既然黑龙江想改变"办事求人"的窘境,就应该看看他们的具体举措。
619日,黑龙江省出台了《关于推进"办事不求人"工作的指导意见》,作为实现"办事不求人"的"顶层设计",后面各单位还有一大堆文件,目的是推动"放管服"改革工作,推进简政放权、流程再造。今年要在全省政务服务标准化上进行重点突破,最大限度杜绝"随意性",推广"全省事APP"客户端,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其中,公安部门在"落户口、办护照、上车牌"等服务事项方面,采取"通正门、堵后门、强监督、严问责"多手段促百姓办事更轻松 
教育部门全力推动"零择校、零择班、零择位、零指定"部署要求落实见效,群众综合满意度已达到90.08%,据说,这是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提供的数据。
医疗部门,开展了"看病不求人"体验行动暨赴医院走流程查问题专项工作,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推动互联网与医疗深度融合,破解"看病难"。
这些措施,全国绝大多数省市都在做,效果怎么样,相信民众都有切身休会。难道黑龙江就可以凭借这些"大路货",异军突起、涅槃重生,实现"叫响龙江'办事不求人'特色品牌"?
只怕未必。"办事求人"只是社会的表象,根源还在制度与人。
一个法治社会良性运转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国家权力、社会组织、个人自由,当这三个部分明确了自己定位,确定了权力边界并充分发挥作用时,社会才良性运转、和谐稳定。
目前的状况是,这三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并且支离破碎。
这一点,在如今的东北比较突出:国家机器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职责和任务,职能范围不断扩张,管理机构越减越臃肿,人员不断增加,费用支出越来越多,国家的包袱日渐沉重。至于完整意义的社会组织,已基本消解。最后的结果是,国家权力部门直接面对民众个人,他们之间主要也只剩下管理和被管理的对立,进而矛盾重重,这种状况就是人治的基本形态。
在计划体制的巨大惯性下,东北人治社会的现状并不是那么容易纠正。在这里,不仅形成社会环境的"水"出了问题,而且长期生活在污泥浊水中的"鱼儿"们,似乎也变质了。
黑龙江两年后"办事不求人"的雄伟目标,可能最后只是一个口号,但千万不要成为一个笑柄。
东北的衰落,正是计划体制的一个真实写照。

No comments: